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论
一般来说, 学习被视为一种获得, 是相对持久地获得一种技能或知识, 或者是获得一种对既有技能或知识的改变。然而,与上述功利性的表述相异, 从人本性考虑, 学习应该是相对持久地获得一种能力或者能力的改变。基于此, 对学习的内容、情境、方式、方法和条件等客观因素以及对学习者的经验、认识与思维等主观因素关注的焦点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范式。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的学习既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普遍规律, 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 在研究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之时, 必须从经典的学习理论中获得支撑, 进而建立属于职业教育的学习理论。
经典----基于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学习范式
行为理论宣扬通过广泛刺激与反射图式的行为学习范式, 关注输入的刺激或信息以及输出的反应或行为。其中, 巴甫洛夫"刺激-反射学习"的经典条件模式, 强调对现存反应的强化; 桑代克"尝试、错误和偶然成功"的工具条件模式, 强调通过成功强化的"效应规则"和通过重复与练习强化的"频率规则"; 斯金纳"目标性反应"的操作条件模式, 强调通过"正强化"的赞扬和通过"负强化"的责备提高行动再现性以及小步前进的规则。这对职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咨询、引导和组织作用,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 行为范式的缺失在于对人类行动的短视, 它把学习视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型, 忽略了个体的感知、动机和意志, 重技能轻能力。
认知理论力主通过主体的感知和理解的认知学习范式, 关注主体主动地参加信息接收和加工的过程, 指向行为模式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其中,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模式, 强调在思维与行动的二元互动中, 思维对行动的结构性调节所产生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认知图式;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模式, 强调形成符号、概念和命题等有意义结构, 教师的教所提供的知识形式应有利于集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 强调促进学生发现学习内容所蕴含的问题, 自主制定、实施并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无法依据熟悉的方法和经验解决的问题, 应通过掌握、转换和评价的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启发式结构。这对职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自我的建构、同化和发现的主体作用, 具有积极意义。但认知范式的偏颇在于对主体作用的过度张扬, 把学习视为主观信息加工的认知能力的获取, 忽略了客体的反作用, 重知识轻能力。
改革----基于行动理论和情境理论的学习范式
行动理论也称行动调节理论, 是认知理论的发展, 将学习看作主体对自我行动调节的过程, 指向目标定向和过程组织的动态行动能力的获取。以德国学者为代表的行动学习范式, 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有行动的投入, 借助基本工作技术如参照、引用、构建、计划、合作与塑造等实现实在行动, 借助基本智力技术如比较、归类、抽象和分析等实现形式行动, 进而实现行动的整体可存储、随时可复制、情境可迁移。行动理论成为职业教育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获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完整行动的学习范式的理论基础。
情境理论亦称情境认知理论, 是认知理论的发展, 将学习看作主体与学习情境互动的过程, 指向参与实践和有效互动的实践活动能力的获取。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情境学习范式, 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有主客体的互动, 通过创设物理的、生态的和社会的实践环境, 实现在情境中的真实行动; 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 实现从功能性学习情境中的边缘性参与到活动系统的核心成员, 相互学习和促进, 共享经验与成果。情境理论成为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从而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进而从职业新手走向职业专家的学习范式的理论基础。
创新----基于整体理论的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在充分吸收经典的学习理论和改革的学习理论积极成分的基础上, 德国奥特等职业教育专家尝试建立整体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 学习是一个自组织和自调节过程, 强调用发现学习取代接受学习、理解学习取代机械学习、自调节学习取代他调节学习。它有三个结构特征: 一是认识结构, 包括为理解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必须获取的结构知识与客观联系以及处置方式和标准价值, 涵盖陈述性知识的获取、程序性知识的转换和环境性知识的评价三个维度; 二是启迪结构, 包括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必须借助心智操作将非完整的知识与思维过程予以连接, 以及为实现从非满意的起始状态向预期的目标状态转换而必须借助的合适策略, 即结构规律和演示规律, 涵盖行动方案规划与制定的问题分析规律、假设答案提出与审视的问题构成规律和目标状态实现与评价的问题解决规律三个层次; 三是反思结构, 包括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必须具备的对自我学习行动的检查与调节的执行过程, 它产生于认知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动态连接之中, 是认识结构与启迪结构的支撑基础。反思是职业教育的学习主体对解决问题的思维(元认知) 和自我行动进行检查与调节的强大而快捷的学习工具, 涵盖自检查和自调节两个过程。自检查涉及解决问题时的定位(做什么) 、检查( 正确吗) 、评价( 做得好吗) 和预测( 继续做会出现什么结果) 等要素, 而自调节过程则涉及信息处理时的内容( 什么是重要的) 、范畴( 注意到全部本质的东西吗) ; 广度(还有其他途径吗) 和速度(工作得快还是慢) 等要素。整体理论的学习范式企图获得一种集成的效应。
综上所述, 学习呈现一种复合而多面的结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 吸收了经典学习理论之精髓而形成的行动学习和情境学习是整体学习的基
础, 三者都指向能力的获得, 应该且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经典----基于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学习范式
行为理论宣扬通过广泛刺激与反射图式的行为学习范式, 关注输入的刺激或信息以及输出的反应或行为。其中, 巴甫洛夫"刺激-反射学习"的经典条件模式, 强调对现存反应的强化; 桑代克"尝试、错误和偶然成功"的工具条件模式, 强调通过成功强化的"效应规则"和通过重复与练习强化的"频率规则"; 斯金纳"目标性反应"的操作条件模式, 强调通过"正强化"的赞扬和通过"负强化"的责备提高行动再现性以及小步前进的规则。这对职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咨询、引导和组织作用,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 行为范式的缺失在于对人类行动的短视, 它把学习视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型, 忽略了个体的感知、动机和意志, 重技能轻能力。
认知理论力主通过主体的感知和理解的认知学习范式, 关注主体主动地参加信息接收和加工的过程, 指向行为模式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其中,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模式, 强调在思维与行动的二元互动中, 思维对行动的结构性调节所产生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认知图式;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模式, 强调形成符号、概念和命题等有意义结构, 教师的教所提供的知识形式应有利于集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 强调促进学生发现学习内容所蕴含的问题, 自主制定、实施并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无法依据熟悉的方法和经验解决的问题, 应通过掌握、转换和评价的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启发式结构。这对职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自我的建构、同化和发现的主体作用, 具有积极意义。但认知范式的偏颇在于对主体作用的过度张扬, 把学习视为主观信息加工的认知能力的获取, 忽略了客体的反作用, 重知识轻能力。
改革----基于行动理论和情境理论的学习范式
行动理论也称行动调节理论, 是认知理论的发展, 将学习看作主体对自我行动调节的过程, 指向目标定向和过程组织的动态行动能力的获取。以德国学者为代表的行动学习范式, 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有行动的投入, 借助基本工作技术如参照、引用、构建、计划、合作与塑造等实现实在行动, 借助基本智力技术如比较、归类、抽象和分析等实现形式行动, 进而实现行动的整体可存储、随时可复制、情境可迁移。行动理论成为职业教育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获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完整行动的学习范式的理论基础。
情境理论亦称情境认知理论, 是认知理论的发展, 将学习看作主体与学习情境互动的过程, 指向参与实践和有效互动的实践活动能力的获取。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情境学习范式, 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有主客体的互动, 通过创设物理的、生态的和社会的实践环境, 实现在情境中的真实行动; 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 实现从功能性学习情境中的边缘性参与到活动系统的核心成员, 相互学习和促进, 共享经验与成果。情境理论成为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从而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进而从职业新手走向职业专家的学习范式的理论基础。
创新----基于整体理论的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在充分吸收经典的学习理论和改革的学习理论积极成分的基础上, 德国奥特等职业教育专家尝试建立整体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 学习是一个自组织和自调节过程, 强调用发现学习取代接受学习、理解学习取代机械学习、自调节学习取代他调节学习。它有三个结构特征: 一是认识结构, 包括为理解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必须获取的结构知识与客观联系以及处置方式和标准价值, 涵盖陈述性知识的获取、程序性知识的转换和环境性知识的评价三个维度; 二是启迪结构, 包括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必须借助心智操作将非完整的知识与思维过程予以连接, 以及为实现从非满意的起始状态向预期的目标状态转换而必须借助的合适策略, 即结构规律和演示规律, 涵盖行动方案规划与制定的问题分析规律、假设答案提出与审视的问题构成规律和目标状态实现与评价的问题解决规律三个层次; 三是反思结构, 包括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必须具备的对自我学习行动的检查与调节的执行过程, 它产生于认知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动态连接之中, 是认识结构与启迪结构的支撑基础。反思是职业教育的学习主体对解决问题的思维(元认知) 和自我行动进行检查与调节的强大而快捷的学习工具, 涵盖自检查和自调节两个过程。自检查涉及解决问题时的定位(做什么) 、检查( 正确吗) 、评价( 做得好吗) 和预测( 继续做会出现什么结果) 等要素, 而自调节过程则涉及信息处理时的内容( 什么是重要的) 、范畴( 注意到全部本质的东西吗) ; 广度(还有其他途径吗) 和速度(工作得快还是慢) 等要素。整体理论的学习范式企图获得一种集成的效应。
综上所述, 学习呈现一种复合而多面的结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 吸收了经典学习理论之精髓而形成的行动学习和情境学习是整体学习的基
础, 三者都指向能力的获得, 应该且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上一条:
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
下一条:
职业教育的小组动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