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小组动力论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作者: 日期:2011-03-28 浏览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这一群体常被称为"小组"。作为社会关系总合存在的一种形式, 小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因此在这里小组指的就是"社会意义"层面的小组。它是"一个以确定的对象和问题作为共有的兴趣而因此突显‘咱们‘的感觉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互动逐渐接近对共同目标的追求且有一定数量限制的群体"(Burgardt) 。由此, 小组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性: 小组传递着动态地适应个性需求与社会需求变化的规范和价值; 二是安全性: 小组给予其所有成员个体的行动以物理和心理的安全与保障; 三是反思性: 小组借助成员间自觉的交流和监督反思己相(Selbstbild) 与他相(Fremdbild) 并定位自我。一个发育成熟的小组, 通过其成员间不同方式、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互动过程, 个体或顺应或驾驭过程的变化, 使各自的优势与能力得以共享与扩展, 从而产生"1+1>2"的群体协同效应。

    因此, 在当今职业教育领域, 提倡小组工作、团队精神、合作学习等呼声不绝于耳。一方面, 对学生, 在培养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之中强化社会能力的养成之时, 教师力图通过小组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宽容谅解、认可融合, 并通过排除干扰、化解冲突、增进团结、加强合作, 进而实现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的目标; 另一方面, 对教师, 在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之中组建骨干和"双师"教师队伍之时, 学校力图通过小组工作实现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学习互助, 并通过竞争激励、批评反思、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进而实现和谐共处和成功做事的目标。尽管这一观念已成为共识, 但由于对"小组"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 对"小组"概念丰富的内涵还未深刻理解, 因而在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中也就不能自觉而科学地运用这一组织形式, 致使小组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挖掘。

    协同效应源于小组动力论( 亦称群体动力论) 。它被定义为小组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 通过对小组形成动因和顺序及其相互影响的运作进程的研究, 确立小组的合理结构, 并有意识地将正确的认识在相应的情境中运用, 实现对人际关系的主动设计, 进而最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所以, 要增强小组学习和小组工作的协同效应, 必须深刻理解小组动力论的内涵。

    小组动力论这一概念有三重含义: 其一是对小组运行着的过程的称谓; 其二是对小组过程研究领域的称谓; 其三是对人际关系改善方法的称谓。显见, 小组这种组织形式的存在是有其深厚理论基础的。梳理并研究小组动力论对小组要素的辨析, 是提高学生学习小组和教师工作小组效率的前提。

    首先, 要关注小组特征, 包括①小组目标, 即要完成的共同任务或要实现的共同愿景; ②小组意识, 即同在感觉与相互提携;③小组价值, 即小组应该存在的状态或发挥的作用; ④小组规范, 即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普遍认可的信念和准则; ⑤小组互动, 即对成员工作行动和行为方式面对面的相互影响; ⑥小组寿命, 即基于目标的小组预期存在。其次, 要确定小组类型, 包括根据小组互动程度划分的初级小组和次级小组以及根据产生缘由划分的显性小组和隐性小组。其中, 初级小组是基于私人和情感关系有机形成且重在社会行为与个性发展的小组, 如家庭、朋友圈; 次级小组则是基于所要完成的共同任务有计划且合理组织的小组, 如工作组、核心组等。显性小组是基于组织的指派且通过明确的目标、确定的任务和清晰的角色形成的小组, 如班级、教研室等; 隐性小组则是基于共同思想自愿形成而呈现目标多元、组织松散和精神共鸣的小组, 如流派、小集团等。第三, 要分析小组结构, 借助社会矩阵和社会序图研究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 确定相关个体的角色, 包括任务型角色、干扰型角色和支撑型角色, 但角色发展是动态的, 不能僵化、简单地予以处置。第四, 要促进小组形成, 通过小组成员由陌生、互动和熟悉的过程, 使小组经由试验、冲突、规范和融合四个阶段逐渐成熟稳定。第五, 要搞好小组领导, 根据人学理论反思"我行你也行"、"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行"和"我不行你也不行"这四种生活观, 采取基于信任、认可、尊重和温情的"鼓励参与"和基于策划、组织、引导和咨询的"强化激励"的领导行动, 由放任到威权或人道直至最终形成民主的领导风格。最后, 要调解小组冲突, 按照系统理论的观察方式正视小组成员互动过程中的冲突, 采取由逃避到竞争、适应、宽容直至合作的冲突化解策略。

    综上所述, 小组动力论对我们有意识、有手段、有目的地运用小组形式从而增强协同效应, 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小组的高级形式为团队。它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团队工作, 一般指按照规定期限但采取自主工作方式的项目; 二是团队精神,主要指突显集体意志的目标设置与责任分担。团队工作与小组工作不同。小组工作是群体"经历一定时间并按照一定规范和标准围绕共同目标完成的任务", 有着严密的格式规则, 更多地表现为组织化的客观可视行动的实施。团队工作则强调个体自觉地融自我责任于集体责任之中, 即使团队成员在空间的物理位置上相对分散, 也能按共同意志独立完成任务, 其格式规则有较大灵活性, 更多地表现为非组织化的主观心理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说, 团队不仅具有小组显性物理存在的形式, 而且更多地具有隐性精神存在的形式。因而, 团队的协同效应大于小组的协同效应。

    团队与职业教育紧密相关, 必须特别关注。如面对职业教育师资专业理论脱离职业实践的现状, 短期内又无法根本解决"一体化"师资培养途径的问题, 则可通过组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采取院校骨干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实训教师有机组合的形式, 科学确定各自功能, 合理分配相关角色, 以群体协同的"双师效应", 弥补个体"双师能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