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对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启示
作者:倪秀杰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4-07-01 浏览
 [摘要]国外人力资源职业培训研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管理实践探索的深入而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人力资源职业培训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管理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其实践意义在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和量化的理论框架。文章分析了国内外人力资源职业培训的现状、理念及发展策略,意在为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源 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

一、国内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

现代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色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文化的拓展和引导。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的挖掘和拓展。在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源有其特别之处,即具有“主宰”其他资源的能动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通过经济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彰显个性、成就自我、发展潜能的组织。企业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就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合理开发企业中潜在的“精神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事业单位逐渐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在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除了重金引入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外,还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对内部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教育培训。但是,大部分培训项目的效果并不理想。综合其原因如下:一是培训理念存在误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在一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科学化和社会化特点的研究领域,它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管。二是培训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完善,例如培训制度与考核制度脱离;培训质量与奖励等级脱离;培训内容、时间安排与实际情况脱离;培训对象未分层,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培训费用的使用不规范等。

二、国外人力资源培训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发展策略

国外人力资源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具特色。国外优秀企业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更新技术、加强管理人员对人性与管理哲学相关性的认识;在开发利用“精神资源”力量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了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企业效益与个人发展的统一。英国最早提倡终身教育,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了以提高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等。国外人力资源培训与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员工职业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学习型组织建设。

(一)员工职业管理理念(Car eer Management

员工职业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新学科。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T.Hall)认为,现代人力资源观是将企业组织管理与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主要活动、行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通过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发展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员工职业管理理念是有效的管理企业方式之一,其运行机制就是能够促使每位员工自主开发精神资源,能有效缓解员工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员工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二)综合素质培养理念(Qual i t y Cul t i vat i on

综合素质培养理念是西方职业教育的一个全新理念。近年来西方企业培训的重大变化就是注重员工的素质培训,即对员工的敬业精神、毅力品格和工作态度进行培训,以缩短从业者与工作内容的磨合期。这种培训的重点是人,而不是技术。综合素质培养理念认为,人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根本,因此最重要的培训是人的素质培训。同时,西方企业普遍实行了工作扩大化(jobenlargement)、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工作岗位轮换化(Jobrotation)等动态工作机制,使员工明确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不断提高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Learni ng Organi zat i on

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德·圣吉(Peter M.Senge)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性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一个开创性概念。他把艰深的系统动力学简化成通俗的系统思考,试图教人学会整体性的全新思考方式,进而提升人类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这也为企业如何不断突破自我、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所以,企业应通过相应的机制促使员工不断地学习,并且还应帮助员工掌握可持续性的核心技能,这也是企业实现能量转换所必需的内驱力。一个不注重学习的企业,就会安于现状而无创新,最终影响到生存和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要想与世界经济接轨并能迅速提高企业跨文化沟通和经营的成效、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培训力度。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有效手段。

目前,人力资源培训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一是确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即确立培养和塑造人才的基本标准,包括价值的标准、现实的标准和发展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库。二是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做到既能兼顾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

三、对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计划,而是要将技术、职业教育与就业相结合,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等在国家内部和世界范围内联系起来。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实施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以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国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终身化、综合素质化和国际联合化的趋势为我国高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一)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人,而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能力的强化能够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体系,能够促进实践与理论的和谐发展,突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进而发现和开发人的潜能,并在应用中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集体目标的结合以及个体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实现。

(二)建立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员工创造性的培养以及工作的扩大化要求培训课程应符合国际市场的通用标准。在课程的设置中,应增加国外语言和文化的比例;在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中,应合理地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开展学生和教师的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进行工作实践。此外,还应加快参与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提供机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及如何更新知识。进一步来说,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开放互动或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来获取相应的能力,要强调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三)强调自我设计与发展观

企业的员工工作最大化和岗位轮换等动态工作机制,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的是既兼具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人才,又是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更高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以及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 1998 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正在努力建设面向 21 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 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简而言之,我国高校要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我突破的能力,提高中国教育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积极进取的组织文化是组织不断发展的保证,也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基石。具体来说,企业内涵的提升就是要始终爱护人、尊重人、培养人,尊重并承认员工的价值,让员工了解和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并切实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感,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人心、留住人才,保持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不仅要学习总结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强调中国特色,探索出一条与本国国情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确保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