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来源: 作者: 日期:2009-09-11 浏览
中国的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的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当前,我国又面对新一轮就业高峰。目前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我国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达800多万人;社会失业人员570多万人(1998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为571万人,登记失业率3.1%);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多人。这四流合一,形成了我国就业的巨大压力。  

  二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农村平均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在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的只占3.5%。由于能力和素质差,很多劳动者无法从事相应的职业。与此同时,一些技术工种和苦、脏、累、险职业招工难,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这方面的情况得到改观,到1998年,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达到49.8:23.5:26.7,对比1978年的71:17:1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成倍上升。但也要清醒看到,这种状况,与我国协调发展经济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比一般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口5%的比例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70%-80%的水平,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过慢,第三产业的就业开发不足,劳动力转移任务极其艰巨。  

  四是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矿区、林区、三线边远地区等就业难点中,失业青年问题与困难企业职工的问题构成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难题。城市中的长期失业者、残疾人员、部分大龄妇女的就业权利难以保证。做好此项工作所需的法律、经济手段尚不健全。  

  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格局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劳动力,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按需有序流动,对3亿多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就业(包括已转移到非农产业人员的稳定及将要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是摆在劳动就业的行政管理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六是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经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这一改革还没有到位,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善,劳动力社会化管理和就业服务的水平还不高,劳动力市场也不够规范。因此,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导向的就业新制度,仍是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转载《就业与培训》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