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寒流中猛掀就业高潮
来源:中安教育网 作者: 日期:2009-09-03 浏览
  自去年以来,金融形势动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寒流。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谋划早,启动快,多措并举积极服务09届毕业生就业,截至7月底,该院2009届1511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9.33%,在寒流中猛掀就业高潮。

  重视足组织全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学院把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党政工作要点,加以统筹规划。2008年底,该院投资5万多元建立了专门服务毕业生就业的招聘大厅和面试洽谈室。该院成立了院系两级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学院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系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系学生就业工作。

  制度全责任明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学院组织修订了相关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如《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暂行办法》、《毕业生报名推荐及离校管理工作暂行办法》、《毕业生就业统计审核暂行办法》等,从而进一步做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该院实施了就业、招生、投入、奖惩挂钩制度,学院规定凡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全省同类专业平均水平的专业,招生计划要削减直至停止招生,同时减少系级单位行政拨款经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系级单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构建了招生、培养、投入、奖惩与就业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该院还强化责任,层层实施一把手工程,学院就业指导机构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机构,负责统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系级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并同系级单位领导考核挂钩,从而构建了院系两级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2008年下半年,各系为做好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主动出击,寻找市场,搜寻信息,积极做好本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谋划早启动快

  学院于2008年暑期组织成立了由院就业办和各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组成的5个调研工作组,分别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深圳等地,与当地的企业、人才交流机构、外来劳动力管理机构和有关经济开发区的管委会及中介组织等进行广泛接触,积极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从而为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院还实施了预订毕业生制度,即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可于10月份在不影响正常教育秩序的前提下,到校预选毕业生,待毕业生完成全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后,由学院派人将毕业生送到用人单位。学院先后与上海理想人力资源公司、上海亚高人力资源公司、江苏张家港人才交流中心、常州万邦人力资源公司、浙江温岭人才交流中心、乐清人才交流中心、玉环人才交流中心等人才交流机构签定了合作协议,构件了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成为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从而使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渠道畅通,信息广泛。大改革强实践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通过与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企业紧密合作,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推进循环交替工学结合、校企全程合作、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引进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了“2.5+0.5”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探索“2.5+0.5”等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是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目前共开设10大类26个专业,其中16个为工科类专业(含4个军工特有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校级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专业6个;注重课程改革与建设,现有校级精品课程8门;编写出版高职高专教育教材34部,担任出版教材主(副)编的教师达20多人次,参编教师达30多人次。其中,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8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自主开发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实训教材11部。

  三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该院建有中央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安徽省国防料技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14个校内实习(训)中心,实验实习实训室46个;依托行业和校企合作单位,建成校外相对稳定的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80多个。

  四是深化实验实训模式改革。学院建立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激励机制,推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全面实施校外顶岗实习;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重教育转观念

  学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学院就业办和各系定期邀请专家、企业领导及校友来校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积极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奖赛、模拟面试等活动,各班级也利用主题班会、团会等载体加强就业指导和择业观教育。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学院给2009届提出了“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择业指导思想,教育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的择业观,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就业,由于教育到位,措施得力,2009届毕业生较好地转变了择业观念,基本上克服有业不就的现象,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节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高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