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实践分析
来源: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 日期:2008-04-09 浏览


济南大学"通识教育"全面育人的实践分析



    新华网济南电(记者邓卫华)新的时代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要求大学毕业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济南大学自2000年合校以来,把通识教育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在课程资源建设、通识教育形式与手段创新、师资培养、教学管理与评价、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在促进师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目录管理并建设骨干课程 通选课"有进有出有重点"
    合校初期济南大学全校性通选课只有10余门,每学期提供的课程容量不足1000人次,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通识教育的主要因素。
    从2001年9月开始,济南大学制定了鼓励教师开设通选课的政策,包括课程建设经费资助和教学工作量鼓励政策等,这些政策调动了教师开发通选课课程资源的积极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次年12月,济南大学全校性通选课课程总量达到110门。
    为了规范全校性通选课的管理,避免教师盲目开设课程,济南大学还采取了目录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开课申请实行学院、校二级审批制度,经过审批设立的通选课被正式列入《济南大学通选课目录》。该目录每年修订一次,由教师提出新开设课程申请,经过专家审查后由学校批准列入目录,只有列入目录的课程才能开设。对于目录内的课程也实行动态管理的方式,如果连续一年该课程不再有教师开设,将自动从目录中删除。济南大学每年都对这个目录进行更新,先后有几十门课程被替换,最多时这个目录中共有260多门课程。
    目前,2007版《济南大学通选课目录》由210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五大类,其中人文社科、经管和艺术类课程占62%。目前每学期实际开出的课程大约为180门,年课程容量达到80000人次。
    为了鼓励学生选修通选课,济南大学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本科学生必须选修10.5个学分的通选课才能毕业,通选课学分占最低毕业学分总数的6%左右。同时还规定学生选修的通选课不能与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同或相近,如果学生为了凑学分而故意选修与自己本专业课程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则该门课程学分无效。
    2004年,在通选课资源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济南大学借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思想,启动了骨干通选课建设工作。骨干通选课的选择标准为:具有较强的学科覆盖性和渗透性,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师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先进,对其他通选课程具有示范作用。骨干通选课的建设采用课程组集体建设,集体授课的形式,由一人担任课程组首席主讲教师,每个课程组由4-5名教师组成,学校为每门骨干通选课提供专项课程建设资金。课程建设完成后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从2004年开始,济南大学每年立项建设10-20门骨干通选课,目前已经建成骨干通选课57门,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占68%。目前正在立项建设第五批(2008年)共20门骨干通选课,济南大学计划到2010年建成骨干通选课100门,骨干通选课的年课程容量达到30000人次,保证每个学生每年可以选修到一门骨干通选课。届时将正式启动济南大学核心课程计划,将这100门核心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必选课程中,并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分类限选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形式多样 学生可以灵活选择
    为丰富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选择,济南大学还对通选课的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国内首创了短课时通选课。 短课时通选课一般控制在16课时以内,最短的8课时,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练,可在一学期内多次开设。学生可用较短的时间学习掌握一个知识点或一种技能,特别适合于一些文理交叉开设的课程,是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形式。短课时通选课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灵活设置、学生灵活选修的特点,有助于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目前济南大学开设的短课时通选课已经达到20多门。
    《济大音像学堂》是济南大学创立的一种全新的通识教育形式。设立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多媒体文化素质教育服务。济南大学合校后新建了主校区,学校设备先进,拥有近200个多媒体教室,可以满足约3万学生同时使用。除了上课外,这些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还有进一步利用的空间。
    经过调查,济南大学发现学生迫切需要获取来自各种媒体的丰富多彩的音像节目,尤其是人文、思想、历史、科学、人物、自然遗产、风光、地理、天文等百科知识方面的音像制品,但目前除了网络和广播外,学生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还比较少,而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音像节目的方式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目前《济大音像学堂》每周7天、每天2小时在全校9个多媒体教室播出三套不同内容的节目,每学期听众容量超过15万人次。济南大学的光盘库已经拥有正版光盘4000张(套),内容包括学术讲座和自然、科学、社会万象、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优秀专题片、纪录片、科教片以及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等,如《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探索·发现》《世界地理杂志》《考古中国》《世纪战争》等。除了为学生提供服务外,《济大音像学堂》还将这些优秀节目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用资料,教师可以借阅和少量复制。
    此外,2003年创设的《济大论坛》素质教育讲座,目前每周定期举办4-6场,主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作家、企业家、优秀校友、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开讲,年均举办讲座近300场。学生通过这些风格各异、内容万千的讲座,在"拓展思维视野,把握社会脉动,领略名家风范,感悟人生真谛"的同时,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强化管理与研究 通识教育"渐入佳境"
    随着济南大学通识教育规模的扩大,通识教育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加。几年来济南大学陆续制定了10多种通识教育管理规章,这些规章涉及通选课的主讲人资格、开课程序、选课、课程建设、课程评价、成绩管理和录入,济大论坛主讲人的资格认定、讲座题目的审定、教室的编排、课酬的发放,济大音像学堂的光盘采购与管理、复制程序、播放人员的选聘等。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教学活动,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避免教学活动的随意性。例如,初期开设的通选课缺乏课堂质量监控,教师教学活动随意性很大,学生对此很有意见。针对这种情况,校方制定了通选课督导制度,选派教学督导员加强对通选课的课堂教学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取消其任课资格。 在探索通识教育实践新模式的同时,济南大学还有意识地加强了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一些从事通识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研讨,陆续形成了通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从2004年开始,济南大学每年都要召开一次通识教育理论研讨会,先后有60多名教师参加研讨会,前三届研讨会共收到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多数论文已经发表(部分论文结集印刷为《通识教育研究文集(一)》)。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2007年济南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人员出版了济南大学第一部通识教育研究专著《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部专著不仅全面概括了通识教育的一般理论问题,而且对济南大学近年来通识教育实践工作的经验和创新性的成绩进行了理论归纳和提炼,对进一步完善学校通识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识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素质教育平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通识教育的研究人才。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研究工作中,他们结合教学工作开展通识教育研究工作,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成为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济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宋尚桂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加强通识教育,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精心设计和组织通识教育活动,方能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文章来源:新华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