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开展活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来源: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 日期:2008-06-06 浏览


山东大学开展活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的实施为高校做好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基层就业平台。山东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教育引导活动,做到“四个到位”,构建了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引导长效机制。
    一是转变观念,做到认识到位。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重在转变思想上下功夫。山东大学组织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党员毕业生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角度来领会文件精神,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好。通过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到基层就业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和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毕业生深切认识到面向基层、建功立业是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志向和抱负,把“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使更多的毕业生自愿投身到基层就业大军中去。
    二是营造氛围,做到引导到位。
    学校在认真总结以往基层就业和艰苦创业教育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法创新,营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学校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优势,利用学校、学院学生就业信息网等媒体手段,开展相应的政策宣传和形势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浓厚氛围;深入宣传贯彻中办文件精神和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在毕业生中形成“热爱基层、敢下基层、愿下基层、乐下基层、下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氛围;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四个结合”,即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基层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以服从国家需要,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人民为荣的教育;结合国情教育,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自觉选择到基层就业创业。
    三是加强领导,做到措施到位。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实施的学生就业领导小组,指导全校基层就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各学院成立本学院的学生就业领导小组,结合本学院实际和学校工作要求,研究制定本学院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引导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制订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我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并在评奖评优、推免、研究生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学校在学院、学生两个层面组织开展了“山东大学学生自主创业、基层就业情况调查问卷”活动,了解学生对基层创业的认识程度、思想动态等,摸清情况,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把教育活动纳入党校、团校和学生骨干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通过基层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创业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宣传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用真人真事真情教育学生。
    四是强化保障,做到服务到位。
    学校建构了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开拓市场,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尤其注意西部和基层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拓展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于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校给予特别关注,建立了基层就业毕业生动态档案库,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实行“回访制度”,定期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关注他们的发展;注重搜集和挖掘在基层创业毕业生的先进典型事迹,作为学校基层创业的教育素材;充分发挥业务教师的作用,为基层就业毕业生工作提供人力和知识支撑,做好服务,为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在过去的三年里,山东大学到基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毕业生本人和单位反馈的情况看,他们大多数都能适应现在的工作,对所从事工作充满了信心,表示要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同时,他们的表现也得到了单位领导和社会的肯定。向基层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正在山东大学形成。

来源:教育部网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