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就业统筹及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思考
来源:教育与职业 作者: 日期:2009-09-12 浏览
南京农业大学 刘智元
  城乡就业统筹是针对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就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城乡分割"就业管理体制的弊端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必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在实施农村劳动力知识化、素质化战略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必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实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

  2000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七部门决定,为做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首先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镇,试行城乡就业统筹。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迈开了重要一步。

一、城乡就业统筹的内涵

  城乡就业统筹,是针对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而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消除"重城市、轻农村;包非农,弃农民"的歧视性就业改革,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并从农村就业和城镇就业共同发展、相互协调和补充的角度出发,逐步使整个国家的就业工作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二,从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出发,根据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在制定经济规划时,政府将把鼓励多渠道投资,开拓就业岗位作为考虑的重要内容;在确定经济发展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时,将考虑其对城乡就业的影响。第三,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加强宏观指导和调节,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使农村就业与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第四,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尽快形成联接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城乡就业统筹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举措

  城乡就业统筹是针对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就业急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决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就业工作往往只强调城市就业,不考虑农村就业。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把农村就业考虑进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由于农村就业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很多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着。据官方的调查估计,我国80%的劳动力资源在农村,其中有1/4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部分专家按农民人均耕地和每亩耕地必需的工时数估计,农村现有劳动力有2/3的工时剩余。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0%以下,这个国家就进入了现代化的行列。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不应超过35%。因此,实行城乡就业统筹,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局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转移,既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效果,更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能否实现。

三、城乡就业统筹赋予农村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

  当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存在着一对矛盾。一方面,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一个人的田四五个人种的现象,几乎有一半农村劳动力在地上搞饭吃。中国农业的超负荷经营,农业劳动力的高度闲置,说明靠农业消化劳动力的潜力是极其有限的,必须开辟其他就业门路,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优势并不具备资源优势。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据统计,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约占16%,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40%,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只有5%;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着观念落后、公共道德意识不强等问题,其行为方式和习惯与现代都市文明也不够协调。农村劳动力这种素质状况,不能适应现代职业要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有关专家调查研究证实,不同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分布上总的趋势是: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者越少,到其它产业就业的比例越大,从事农业以外的劳动时间也越长;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越高,越容易得到他人重视和欢迎,就业的空间越大。可以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由农业转向非农业,从农村流向城镇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在我国全面启动劳动力知识化、素质化战略,是确保城乡就业统筹后农村劳动力争取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可能的关键措施。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为发展当地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不少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农村有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办学体系。农村职业教育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较好的办学基础,决定了其在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战略转移中,承担着提高数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各种就业机会能力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任何轻视或削弱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行为,都将不利于城乡就业统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思考

(一)职业学校要重视和参与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结构的研究、预测、规划。实施城乡就业统筹后,农村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行全国范围内的配置。但是,目前制约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有效配置的突出问题是供求双方信息不通,协调不够,农村劳动力流动长期处于盲目、无序和低效状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政府部门和劳动力市场做好有关工作外,职业学校也应发挥积极作用。过去,职业学校很少主动参与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及市场供求情况的调研、预测和规划,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育模式、办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盲目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性。地方职业学校要主动走向社会,深入农村,面向市场,加强与劳动力市场、政府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沟通,准确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研究农村劳动力数量、结构、分布、就业意向、技能状况及转移趋势,对农村劳动力的开发投入、培养层次及办学形式、模式、渠道、机制等提出规划和实施意见,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既有适应性,又有先导性。

(二)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强调个性教育。现在,很多农村劳动力谋业时,要么投亲靠友,要么跟着"老板"飘荡,要么盲从别人流浪,要么独自四处走串。他们中有的坐等机遇、听天由命;有的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畏惧退缩,消极悲观;有的人逆来顺受,对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不敢申诉。这种缺乏主见,缺乏意志,缺乏独立人格,个性不强的缺陷,导致处处受人摆布、排挤、愚弄。

  当今的社会是追求个性的社会,农村劳动者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凭知识技能、老实本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鲜明丰富的个性。因为对个人而言,个性是个人精神世界,而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个人生活的灵魂。一个人具有主体性,就不易受到生活、乡土、宗族局限,不易被社会传统、社会习俗或他人意志所奴役,而是按照个人能力、爱好和机遇最大限度地工作和生活,获得更多的满足。当今的社会又是富有挑战的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调整,加速了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更新和职业的转换,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们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更多了,这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也更高了。真正有个性的人,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有反应力和掌握力、竞争力、抗挫力的人,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欲望的人。这种人不愿屈从于被动的分工,不愿固守一种职业,希望接受更多挑战,更加自主、自立和自强,个人价值不断增值。正因为这样,那些有个性的劳动者追求个性完美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往往比经济需求更加丰富。从这个角度说,农村职业教育应是向受教育者提供争"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更大空间和更公平机会"的个性教育。因此,职业学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和教育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表现欲,在教学、实验、学习、社会活动中,应考虑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独立思考的余地、心理想象的空间、实践意愿的条件和检验知识的宽松环境,并不失时机给予启发和引导,使他们的求知、探索、进取和追求成功的欲望得以强化,蕴藏的灵性和个性得以充分挖掘、显现、自主发展和自由发挥。

(三)农村职业教育应当重视创业教育。城乡就业统筹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充分机会,而且为他们创业开拓出无限的空间。但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着"离土不离乡"思想,把土地视为"家底"、"保命地",习惯于"坐地为牢",热衷于"兼业",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创业意识不强。而日本的经验已经表明,农民"兼业"是农村现代化"不治之症",它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迁。从目前情况看,城镇大量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谋业的空间是有限的,必须自主创业。这既是其谋生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城乡就业统筹后,农村劳动力学会创业比学会谋业更加重要。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把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积极传授新思想。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传播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和预见性,强化学生的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创造意识。第二,注意价值观引导。通过积极的引导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时代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明确价值取向,坚定创造有价值人生的信念。第三,拓宽学生创业知识面。如积极组织各种岗位资格培训;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和参观活动;介绍推广科技知识及其组织管理的方法;介绍申办经营项目实体的程序和相关法规;介绍应用技术及经营实体的成功经验。第四,开拓创业实践空间。如积极与科研单位、工商企业、外资企业等单位合作办学、联合办学,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创业实践、情景体验、创业研讨,熟悉创业过程,掌握创业技巧和方法。使他们在有意义的创业探索中诱发创业灵感,激发创业动机;在成功的创业喜悦中建立创业理念,坚定创业志向;在各种创业考验中磨练创业意志,端正创业态度。第五,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创业、边提高。

(四)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忽视素质教育。外出谋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很多人不熟悉城市生活环境、生活规则和生活规律,对现代都市文明不适应、不习惯,不善于与都市人相处,协作意识不强。种种现象表明,农村劳动力缺少的不仅是文化技术素质,还缺少现代思想观念、法律意识、文明素养、心理素养等素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除了对农村劳动力传授文化技能,还要坚持用现代文明影响和改造农村劳动力,向他们灌输现代文明思想、观念、意识。使他们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得到强化;使他们人格更加完善,心理更加成熟,与环境更加相容、和谐;使他们注意克服宗法观念、小生产观念、小农意识和落后的行为方式与习惯,自觉地控制不良情绪,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真正具备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生活的能力和素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江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