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近几年来的办学实践,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内部环境营造与外部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校联姻政府、行业、企业,携手打造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
内外呼应,集聚办学资源
“产教园”是校企合作的引擎,成为学校吸引政府和企业投入的主要动力,园内建有“实训中心”、“校中厂”、“技术应用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和“社会培训中心”等五类平台。学校与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武进区人民政府共建“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与博世力士乐(常州)有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共建7个技术一流的实训中心,另外还建有2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校中厂”、1个国际师资培训中心、4个社会培训中心、1个创新创业中心。政府给予平台建设、项目配套、人才引进等经费支持;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负责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保证了办学资源建设的永续发展。
日前,学院成为2013年度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主持单位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立项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项目,获50万元无偿资助服务经费。
内外统筹,拓展办学功能
在推进“产教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学院精心设计“产教园”的建设理念,通过发挥“产教园”功能,整合办学要素,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
学院组建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制定“产教园”发展规划,政府负责平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的考核,行业负责对服务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积累等方面的评价,企业负责提供人才、技术需求信息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学院成立产教园管理办公室,负责“产教园”的日常管理工作。“产教园”让学院工学结合育人理念落实到了实处。每年满足2000人次学生实践教学工作,500人次学生顶岗实习。
“产教园”每年承担200人次的国际师资培训。同时能够满足校内不同专业教师到“校中厂”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另外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学院聘请“产教园”内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开展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产教园”内有大量真实的生产和技术项目,教师参与项目,能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能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能力;学生参与项目,通过“实战演练”,能学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开发;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确保了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挂钩,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学院与企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学院一方面给社会不断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在为企事业单位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内外服务,实现依存发展
“产教园”将来自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捐赠和学院办学优势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对政府、行业、区域经济都形成了强大的反哺力。在“产教园”的模式下,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实战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以致教、学以致用,为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务。
“产教园”承担了常州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常州物流产业现状与升级路径研究、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等政府研究项目,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承担了江苏省农机“111”人才培训、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武进区职业技能培训等政府培训项目,为区域产业升级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两年,学院为常州装备制造业类企业输送毕业生7500余名,开展订单培养2500余人,为常州的制造业输送了大批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