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人才:能否成为企业座上宾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日期:2014-03-21 浏览

 

  "中国制造"的重要差距之一是职业人才的差距。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制造要想实现在世界产业链上的位置突破和产业升级,就必须调整教育结构,理顺教育理念,调整教育内容,更要高度重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机器都没他做得好",李克强总理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回忆曾经考察过的一家欧洲企业时说道,"企业的一位技术工人,用手浇灌出来的金属棒,一个气泡都没有。"他当时询问企业负责人,这位技术工人的工资大约多少?企业负责人告诉他:"年薪超过20万欧元,比我的工资还要高。"

  "我们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高级技工。"李克强说。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

  事实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一手吸引力一手质量

  毕业于武汉某职业学院的小刘是北京一家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会计,平时工作不轻松,待遇虽说没有特别丰厚,但相较原来在武汉的工作,已有大幅提高。"我们学校在武汉当地的职业学院里还是不错的",小刘告诉记者,"在校的三年期间,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各方面成绩也不错,不过即便如此,我和周围同学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还是无法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相比。"

  "差别还是挺大的",小刘说。其实,这也是所有教育界人士都清楚的事实。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教育一直过于倾向高校,职业教育几乎被遗忘,导致在制造业领域出现职业人才不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劳动力趋于紧张,这些都直指教育政策的转变。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职业教育体系长期被孤立冷落的老问题尚未解决,职教理念、办学模式创新不足,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教育与产业之间脱节等新问题又不断出现。

  在小刘眼里,自己学校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和某些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也能占据一定的优势。"我们有一门课叫做ERT沙盘模拟,每个班78个同学为一组,模拟一家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每个同学各司其职,每组之间也有相互竞争,最后还要写出一份报告。这门课每年在湖北省都有比赛,我们学校的成绩还不错。"

  "但是真正当你面临工作时,这些东西有时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小刘回想自己的求职之路,有点小激动,"他们第一眼看重的还是文凭,不管你专业知识的强与弱,首先凭学历论高低,光凭这一点,有时就会丧失很多面试机会!最主要我觉得我们在职业技能方面的优势还是远远不够,不足以弥补我们在其他方面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走学术之路不是我们的"",我们的综合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也确实存在差距,但我们还是没有一条特别明确和能够看到前景的路可走。"

  这种落差环境让很多学生对职业教育院校望而却步,于是又出现了诸多新建本科高校,为的就是"升格"后的那一纸文凭。但很多人心知肚明,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身上都有一个高等专科学校的"胎记"。这样的学校,它的吸引力、教学质量尚且堪忧,又何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经济建设输送"实打实"的人才。

  问及学校的师资状况,小刘告诉记者:"我们学校老师的流动性倒不是特别大,但有些老师在外边都有别的活和事做,不总是在学校的。"老师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软实力,但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呼声下,教职工的观念便是阻力之一。

  "在教职工眼里,与应用技术搭上边就降格了。"山东省潍坊学院院长王守伦道出了新建本科院校教职工的心理。更让大家心知肚明的是,"专升本"的重要红利当数学校行政级别由副厅级变成正厅级,学校中层干部由副处级升为正处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本来应该为一线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工作人员反而处于更高的位置。正如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所说:"一所让二级学院院长及教授们坐冷板凳的高校,是办不出高水平的。"

  浙江科技学院院长叶高翔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不是谁想出来的问题,而是现实发展中的问题。不要说同清华、北大等名校相比,就是较之省内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新建本科高校学术论文水平及刊发层次也是不可比的。

  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则拿数据说话:"以教师队伍中的博士数量为例,浙江工业大学有1000多名,宁波大学有600多名,宁波工程学院约300名,若走传统的学术型老路,后者难以赶超。宁波工程学院需要在应用型方面闯出一条路来。"

  但在新建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模式方面,问题也随之而来:某些高校一说提倡重视社会需要,就盲目上马新型专业;强调应用型发展,就忽视教育规律。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三五年间上了一大堆新专业,培养的学生质量不合格,给学校造成很大的包袱。

  在这方面,南方某学院有着非常沉痛的教训。当时他们只考虑社会需要就办了一个医学美容专业。新生进校后第一学年没有什么问题。第二学年上了三个月,学生就找到系主任问,这个专业对理论、技术究竟有什么要求?既然系主任讲不清楚,那么院长能不能讲清楚。

  "尽管几年后这些学生都拿到了盖有院长印章的毕业证书,但是在内心感到对不起这个专业的学生。对社会而言,他们绝对是不合格的产品"该院院长内疚地说,"新建专业至少要牺牲几届毕业生才能逐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学校毕业的小刘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来到北京找机会,而是先在武汉的一家私企当起了会计,后来又跳槽到目前公司的武汉分公司,在一次项目中,小刘由于表现良好,被调到了北京总部。

  "我们同学里其实很多都没做本行,原因之一就是工资太低了,我们的教育背景注定了我们在刚入职场时没有什么竞争力。而且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小刘对记者讲道。

  高职院校究竟该给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更加契合社会的真正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杜时贵认为,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具相当规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而不是止步于专科层次的教育。

  杜时贵认为,“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一旦变化,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势必也将发生相应变化。相当一部分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可是,我国高职专科层次教育,已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更注重技能的培养,而非技术的培养。技术和技能虽一字之差,但层次不尽相同。未来,高职院校应更加着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立足高新技术产业,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杜时贵表示。“尤其是我国沿海地区,不仅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更加明显,对更高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升级换代试点工作,可以在这些地区展开。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全国铺开。”

  正如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说,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还存在许多缺陷。“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是职业人才的差距。制造产品主要靠职业人才,但我们制造业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比例,与发达国家的比例差距还很大。

  那么由谁来发展职业教育,靠谁来壮大职业教育?李克强指出:“现在的社会需求,不要说学校、政府,就是市场中的企业都不一定清楚,不然快速满足社会需求的网购、快递业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所以,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他强调,如果担心出现问题教育部门可以监督,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时候,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就呼吁,经济实体部门一定要支持职业教育,“企业没有积极性就没有办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2.81, -0.12, -4.10%)集团董事长陈丽芬就表示:“我们企业,本科生我给他2000元月薪他也愿意干。中专毕业的技工,我可以给他8000元。”这代表了企业在结果上给予职业教育的肯定。但相比较西方国家来说,我们的企业给予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产学研的定向培养,还远远不够。在政府、市场、社会的三者力量中,市场是企业需求最直接的表达窗口。职业教育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是被捆绑在一起的。

  面向未来的中国制造

  回顾过去的若干年,相对落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质量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不充分,让中国工业制造当前在全球的处境相对比较尴尬。大学扩招最初有延后就业压力的考虑,但是学生自付费用的过度上涨和教育质量的不足则成为持久问题,同时对工业化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发展相对忽视,对迁徙移民工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也比较匮乏,这让中国工业错过了培养新一代高质量技术工人队伍的良好时机。

  所以我们今后的职业教育要更加坚持就业导向,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五条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职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学以致用;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

  会议明确,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

  民办资源如何发挥作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荫环表示:“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国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借助民间的培训力量,引入民间资源来发挥弥补学生职业技能不足的作用。可以借助民间资本,与高等院校合作,创办职业教育基金。校企合作是解决人才供需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其中一个便捷途径就是利用民间资本的活力和高效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实现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孙荫环表示,还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创建以“教育包”为核心的教育产业动力模式。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需要大批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此外,中国制造如果想实现在世界产业链上的位置突破和产业升级,就必须调整教育结构,理顺教育理念,更新和调整教育内容,三者必不可少,也不可顾此失彼,需要在下一步的规划发展中统筹解决。如此,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才有现实的可能,“中国制造”才有可能成为品牌和质量的象征,发展“中国创造”才会有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