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有效性现状的实证研究
刘松林1, 谢利民2
[摘 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粮食。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编制了问卷,对福建省部分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建设高职、一般高职的抽样调查发现,男女生对高职课程效果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对课程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大工科高职生比大文科高职生更喜欢现行高职课程。国家级示范建设高职比省级示范建设高职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省级示范性建设高职比一般高职的课程更受学生喜爱。来自县城的学生比农村、镇的学生对高职课程持有更肯定的态度。不同年级、入学前不同中学的高职生对高职课程不存在显著差异。以“技术专家”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比以“老板”、“白领”、“普通工人”和“其他”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更喜欢高职课程,以“老板”和“普通工人”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比以“白领”为职业理想的高职生对课程持有更积极、肯定的态度。
[关键词] 高职课程,有效性,态度,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刘松林(1961-),男,江西永丰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课程与教学论;
谢利民(1949—)男,吉林珲春人,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养料,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高职课程的有效性程度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程度。众所周知,我国高职高专传承了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是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尽管国家对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类型进行过不断的调整:1982年提出“技术员”型人才,1985年提出培养“应用型和工艺型”人才,1991年调整为“工程师”,[1]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环境没有进行过根本性改革,课程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2000年,教育部提出高职高专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后,组织实施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但是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并没有得到检验。2006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同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以示范性建设而带动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四年,高职课程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本研究通过对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调查探究课程的有效性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高职在校生经过一至二年多的高职学习,通过参加实习和实际职业岗位工作的体验对自己所学课程有了比较深的体会。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可以了解高职课程的状态。本研究抽取了福建省6所高职1-3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270份,有效问卷1066份,有效问卷占83.94%。在具体统计中剔除了个别缺失值后,其中男生446人,女生609人;大文科学生602人,大工科学生为454人;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376人,省级示范性建设院校256人,一般高职428人;大一学生557人,大二学生491人,大三学生11人;农村学生677人,镇138人,县城128,县城以上105人;入学前来自一般高中641人,重点高中336人,职业高中73人,其他2人。
(二)研究工具
问卷编制。根据高职教育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环境等方面设置了16个题目组成问卷。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
问卷分析。问卷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调查问卷。问卷分析可以从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项目分析的方式有多种,本研究采用极端组检验法判断每道题目的通过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项目分析结果,16道题目的“临界比率”(critical ratio)都具有极其显著差异,表明各题项均能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具有良好的鉴别性。对问卷的信度分析表明本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内在信度(intenal reliability)为0.84。一般认为,如果内在信度在0.8以上,表示量有高的信度,如果研究工具的信度过低如在0.6以下,应以重新修订研究工具或重新编制较为适宜。[2]内在信度系数值低于0.6的问卷无法有效地测出问卷中各题目的一致性程度,即问卷中的题项不是测验同一个概念,因而问卷的结果不可信。本问卷的内在信度大大超过了0.6,表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本研究采用采用专家判断法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问卷初稿应成后,往求了2位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的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修改后又分别征求了教育学博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检验方式,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通过对样本进行推断统计,实现用样本特征观察总体特征的目的,即通过样本的数据推断出样本所代表的群体的整体的性质、特征、状况。
三、结果
在校生对现行课程态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
(一)不同性别、不同科类的在校生对高职课程态度的分析
表1 在校高职生按性别、科类的独立样本T检验
性别
|
样本数
|
均值
|
t
|
df
|
p
|
科类
|
样本数
|
均值
|
t
|
df
|
P
|
男
|
446
|
34.318
|
5.2
|
1053
|
0.000
|
文科
|
602
|
32.749
|
-2.673
|
1054
|
0.008
|
女
|
609
|
32.309
|
工科
|
454
|
33.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