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下的文化探究与理解
日期:2009-05-13 浏览
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胡美馨
      一、通过《透视》教学达到文化理解的目的
      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应融合对目的语文化和这种文化关照下的观点、思想的渐进理解,由此增进学生对世界不同文化的亲近感,引导学生比较、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使学习者逐步发展跨文化的视野与基于中西文化对话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达到该目的,需在英语专业相关课程中巧妙地渗透文化学习,而“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主干课程,更需作此努力。《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作为基础英语课程教材,为文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环境。
      该教材从不同视角透视文化的方方面面,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了解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性思考,理解作者观点,以求达到理解文化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可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拓展课题合作学习、专题研讨会、学生个人话题拓展与报告、教师引导的渐进式探究等等。
      在此,我们谨以该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 “Voices from the Family”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渐进式探究性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
      二、教师引导下的文化探究与理解
      以“Voices from the Family”单元教学为例:综观该单元Close Reading“The Belated Father”和Further Reading“The Only Daughter”、“I Want a Wife”,可以发现本单元视角在于审察男女之家庭角色,并由此透视其社会定位,并对女性的家庭与社会角色予以更多的关注。因此我们把整个单元文化教学的焦点放在女性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上,通过Close Reading、Further Reading、补充阅读材料和补充电影观摩讨论来多角度地透视这一问题。
      1. Close Reading:“The Belated Father
      “The Belated Father”一文讨论的是美国父亲回归家庭、照顾家庭的新趋势。他们一方面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也担忧自己不能很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虽然这篇文章讨论的是父亲家庭角色变化,但作者从女性的角度剖析这一问题,从男性家庭角色入手,反衬出女性的家庭角色。
      例如,文章最后提到当男人们谈起这种新的担忧时,妻子静静地微笑。我们从此处入手,讨论:“Why do the wives smile quietly?”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女性对丈夫们这一变化所持的态度。学生提出的众多解释大体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因丈夫回归家庭而感到幸福;其二,“哈哈,现在轮到你来担心这些问题了!”联想到丈夫过去对妻子种种抱怨的不理解,相信他们回归家庭后能更好地理解妻子的家庭责任负担。
      结合文章前三段中作者描述的疏离家庭的父亲形象和最后一段体现的女性对这一现象的态度,我们讨论了文章标题:“标题‘The Belated Father’的措辞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持什么态度?”讨论的结论是:作为一名女性,作者认为男性的这一转变早该发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美国女性的家庭、社会角色现状有所不满,期待男性与社会能对女性的家庭责任与负担予以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因此该标题隐含了女性对自身处境的批判和对改变处境的期待。
      为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女性地位现状的不满,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Further Reading的两篇文章直接呈现了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女性对这种地位现状的尖锐批判,有助于学生理解Close Reading标题中的“Belated”措辞。我们选择了第二篇Further Reading“I Want a Wife”(下文简称“Wife”)来审看美国女性的家庭地位,并补充了Close Reading的作者Ellen Goodman于2007年5月12日发表的另一报刊文章“Mothers Still Waiting for Day at Work”(下文简称“Mothers”)来补充“Wife”一文所反映的女性的社会和家庭地位现状。
      2. “Wife”与“Mothers”:为什么是“Belated”?
      “Wife”以冷幽默的语言呈现了妻子的沉重家庭责任负担以及由此失去的个人发展空间:作为妻子兼母亲的美国女性大多承担着照顾家庭的所有任务,且这种角色定位被男性与社会视为理所当然,致使她们不得不放弃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独立与发展。该文笔触夸张、辛辣,作者以一句“Who wouldn’t want a wife?”结尾,提醒社会深刻 反思对女性的角色定位。
      而“Mothers”一文则从女性的社会发展空间角度反衬了“Wife”一文所呈现的女性处境。该文引用康奈尔大学一项有关美国母亲工作待遇的社会学实验研究结果:“可能是一名母亲”的求职者比不是母亲的女性求职者获得工作的机会减少一半,且前者起薪比后者低11,000美元;若求职者“肯定是母亲”,则其被聘用的机会和薪金将更不理想。职场公然歧视母亲,且歧视程度远超出对非母亲女性的歧视。究其原因,恰恰是“Wife”一文提到的母亲作为家庭照顾者的形象:因社会认同母亲只能是家庭主妇,认为她们不能胜任很多工作。
      “Wife”与“Mothers”分别从家务负担与工作机会这两个方面呈现了美国母亲的处境,两文结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美国母亲个人发展空间的境况。
      我们把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并结合Close Reading呈现的作者观点,学生经讨论,理解了三篇文章所呈现的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批判:美国母亲(妻子)的社会角色定位阻碍了她们获得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权利与机会,绝不利于女性作为个体的发展;而这一现状,已经引起女性的批判。她们呼吁社会能深刻反思这一问题,以期改变这种现状。
      至此,学生们对作者的观点以及观点背后的文化现象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3. Mona Lisa Smile对比美国女性自我定位的
      历史与现在为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女性对自身社会身份认同的反思,我们在课外观摩了影片 Mona Lisa Smile 。该片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在威斯理女子学院的一个故事。当时,该学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很好地相夫教子、照顾家庭的贤妻良母。女教师沃森努力想引导女大学生们追求“自我”,但其努力却遇到了种种阻力,最后她不得不离开了威斯理女子学院。该片中美国女性认为自己作为全职家庭主妇理所当然,不追求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这与本单元三篇文章所呈现的女性观点截然不同。我们借机简单介绍了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我们讨论对比了电影和文章所呈现的女性自我认同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认为美国女性的自我认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并没有为女性自我发展的需要创造环境与机会。进而我们将学生们的理解推进一步:当今美国女性对自我认同的深刻反思是经过了困难的蜕变才达到的,但当女性期待走出家庭、谋求自身发展的时候,社会并没有同时跟进,这就使美国母亲的个人发展面临困难,且使具有了自我发展意识的女性感到痛苦。
      结合讨论内容,本单元布置了议论文写作:“Should a Woman Stay at Home or Go to Work?”同时另布置了合作自主学习课题:通过阅读、访谈外教等途径,更多地了解和对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母亲的家庭角色与工作机会。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能够在课堂上组织该课题的口头报告会。
      这样,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完成了本单元的文化教学。通过这些课堂讨论与口头报告等活动,使学生不断地为本专题文化探究提供他们的理解与视角,逐步使学生学会循着一个方向、深入理解某一专题。
      三、通过文化透视,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比起常见的以语法、语言为重的基础英语教学,这样的文化探究教学让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使学生在了解相关专题信息的基础上,对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批判与思考,教师需要结合文章视角与观点,合理选择探究切入点、巧妙设计讨论题目,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方法与进度。同时,为把握单元教学焦点,教师需要深刻地理解各专题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探究与剖析。
      这种挑战使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究各文化专题,同时也在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习作中汲取新的理解,拓展了文化视野,提高了文化批判理解能力。
      除了文化视野与文化批判理解能力之外,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通常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在选择该专题的探究焦点的基础上,围绕该焦点取舍各单元的三篇文章,补充合适的阅读、影音材料,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求全面、立体地剖析某一文化专题。如此也锻炼了教师的研究性思维,不至于使其教学局限于语言、语法,又不至于使其课堂只有热闹的活动却达不到发展学生文化批判与理解能力的目的,不至于浪费优秀的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机会。
(原载于《外研之声》2007年第4期)
1 1 首页| 前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