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尝试
日期:2009-05-13 浏览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康建明
      前言
      我校从2004年开始使用杨立民教授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十分显著。学生和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该套教材取材广泛,涉及面宽,内容丰富,思想性与趣味性兼顾,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高。本人连续使用了三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感受,现就把本人如何使用这套教材的做法整理出来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双线贯穿进行课文教学
      单线式教学模式(只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着重讲授词汇的应用、句型操练、造句背诵、语法分析等)不仅是对学生的折磨,更是对好教材好选篇的浪费。因此,需要运用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双线贯穿的模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Your College Years”第一段为例,我是这样进行双线贯穿式教学的:
      Have you ever considered the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and will take place in your life as a college student? Has it ever occurred to you that your professors and other school personnel have certain goals for your growth and maturity during your college years? Has it ever dawned on you that certain developmental changes will occur in your life as you move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Though college students seldom think about them, key changes will probably happen to them during their college years.
      如上所示,段落中蓝色的部分是语言线,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语言点。语言点影响着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要放在内容讲解的前面。对于语言点的学习,我一般首先考察学生的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教师不要想当然地重复讲解,那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的表现能力。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讲解时,学生自然会认真去领会。语言难点的学习完成后,作为小结,要把复杂难懂的句子paraphrase出来。
      随后便转入内容线进行教学,该段落中红色部分是主要内容。我把重点集中在 “changes”之上,让学生思考:进入大学后,自身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哪些方面自己需要变化,怎样变化;身边的同学都有哪些变化;是否知道学校对自己的要求,是否知道通过四年大学的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等。不少学生很少考虑过这些事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更能意识到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因此能更好地把握这个转折期。
     在第二段中,“identity crisis”一词是我讲解的另一个重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identity crisis是个陌生的概念。尽管诸多的优秀高中生升入大学后找不到了方向,大学生在入学的早期阶段大多面临身份认同危机,但他们并不自知,并没有上升为这种理论。通过启发,学生纷纷发言畅谈自己入学一年多来的郁闷。当他们发现原来身份认同危机不是他们独自面临的困扰时,他们脸上绽开了舒心的笑容。
      语言知识和课文内容双线贯穿进行课文教学,使学生对精读课充满了期待,他们预习的劲头高涨,迫不及待地想探索新的课文。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变得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在欣赏内容的同时,语言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二、思考题和讨论题的使用
      我非常重视每个单元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探讨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每一单元我安排30分钟左右的课时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逐个发言,有争议的较为深刻的问题在课堂上全班一起辩论。通过讨论,学生锻炼了口语,增添了发言的勇气,学会了辨明是非,思想也得到了升华。在讨论“Discovery of a Father”时,不少学生在讨论作者的父爱时也发现了父母亲对自己潜藏的爱;在讨论Michael Dell 的成功之道时,学生明白不能盲目照搬成功者的模式,轻易放弃自己的学业去从事商业经营;在学习完“Wisdom of Bear Wood”之后,学生意识到忘年之交的意义;在讨论美国的guilty until proven无罪推定的制度时,不少学生一开始对此很是赞赏,但通过讨论,发现这样的推定并非没有缺陷,不少真正的罪犯可以利用这一制度逃脱惩罚;Diogenes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通过全班辩论,最终学生们还是觉得不能够认同: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社会就不会发展进步;“Silent Spring”的讨论学生发言十分积极,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深感担忧;“In My Day”中,学生讨论了代沟问题和老年人问题,体会到了老人的感受;尤其在“Mercy at Appomattox”一课的讨论中,学生自然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认为原谅他人是一种美德,而另一方认为对待敌人决不能心慈手软,应该以牙还牙,最后,一个女生辩解说,“敌人”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敌人”的眼里,我们不也是他们的“敌人”吗?如果人人都能够原谅自己的“敌人”,那这个世界上还有敌人吗?最终大家达成一致,原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原谅他人是一种美德。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精彩之处,对于不健康的观点,适当加以引导,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是非观念尚未成熟,老师的正面引导非常重要。
      在讨论中,任何时候都会有个别学生保持缄默,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些同学,我就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这些不善言辞的同学有时会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他们的观点常常博得同学们的一片掌声。时间久了,建立了自信心之后,这些学生也有勇气在众人面前畅谈自己的看法了。
      三、剧本课文的处理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剧本课文。第一次使用时,我把它当作一般的课文在课堂上处理,结果效果非常糟糕,一是剧本长,占用课堂时间太多,挤占了其他单元的学习时间;二是那么精彩的对白在课堂上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成了枯燥无味的东西。有的教师建议干脆删掉不讲。我想既然编者把这样的剧本收进教材,必然有其想法和目的,弃之不用太可惜。第二年使用时,我改变了方法,让学生来表演剧本。比如,第三册中的“Twelve Angry Men”,我根据班级人数(30人),让班长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每组10人,分别扮演剧本的一部分,台词少的同学可以扮演两个角色。我原先想,学生能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背台词就不错了,没有想到学生是如此认真,把教室摆成舞台,男生西服领带,俨然一副绅士派头,女生也穿着男装(军训的衣服),英姿飒爽,表演非常成功。我原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以为来自山沟里的孩子不善于表演,原来他们如此多才多艺。表演完后,我解答了学生的疑难问题,提醒了学生必要的语言点。原先12个小时学不完的剧本课文(该剧本被分成了两个单元),现在6个小时学生就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我校属于211类大学,学生入学水平相对高一些,记忆这么多的台词还能够对付。那么对于英语程度不太好的学生,怎样处理这样的课文呢?我同时还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也把他们编成小组,分给角色。不过,我是让他们站在讲台上,拿着课本读台词的。看着他们念得不太流畅,但却带着感情、努力认真的样子,我不由地受到了感动,想起了一句名言:只有不负责任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现在剧本课文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学生说,真过瘾,要是多一些剧本该多好。
      四、课后练习的处理
      这套教材设计有不少练习题,怎样处理好这些练习,使不少年轻老师犯愁,尤其是学生手中有几个版本的参考书,他们照抄了答案,上课自然不想再听。我是这样处理练习的:“短语英汉互译”与“找同义词和反义词”部分相对简单,既然学生有了参考答案,我也就不再占用课堂时间。但是我偶尔还是要在课堂上抽查,采用的方法是“接力答问”——学生A念若干个短语,学生B快速翻译(不准看书),然后学生B接着念下几个短语,学生C迅速答复,这样逐个循环,每个学生扮演两个角色,既要答对前面同学的提问,又要提问下一个同学,这样做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如果谁思想开了小差,中断了环节,或者答错,就要受到“惩罚”。“受罚”的学生为大家唱英文歌曲,或是讲英语小故事、小笑话等。我发现做这样的练习时,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有幸”展示才艺的学生享受到了同学们投来的钦佩目光,个别学生五音不全的歌声给大家带来了欢快的笑声,这种方法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填空”和“多项选择”部分学生事先都依据参考书对照过了,但并不一定真正完全理解。我就挑那些容易出错的句子让他们翻译。Pre-class中的重点词汇学习部分提供的英语句子,我让学生翻译成汉语;而练习中的汉译英句子翻译我让学生听写。“同义词辨析”部分是最难的一项,学生尽管有参考书帮忙,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鼓励学生查资料,弄清楚同义词之间的确切区别,然后再系统地告诉学生,哪些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哪些不可以使用。比如,catch和capture都表示“捉住”, 但是catch表示的是出乎意料、偶然的捉住;而capture是事前有准备的捕获。事实证明,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自己不甚了解的知识,会非常认真地去学习。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后设计的语法练习部分,我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做。不得不承认,参考书在这方面帮了老师的大忙,节省了不少时间。对于语法中的疑难点,我们每周安排一次答疑时间,选派一位老师前去解答。
      结语
      总之,学生对这样的精读课授课方式非常认同,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对课文内容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课堂辩论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思辨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灵活多变的处理练习方式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广泛的题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近几年来,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八级考试中成绩优异。我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在河南省举行的英语演讲赛中多次名列第一,连续四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外研社举办的“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当然,对于怎样讲授好英语精读课老师们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的水平不同,实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相同。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英语精读课授课方法。
(原载于《外研之声》2007年第4期)
1 1 首页| 前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