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胡野)
日期:2009-11-02 浏览
胡野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六年来累计已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2467门,取得丰硕的成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经成为引导教学改革与建设方向的旗帜,引导学校重视教学内涵建设与教学品质提升的推手,引导广大教师投入教学建设的载体,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也唯有在课程上做出特色,才能践行工学结合理念,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以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建设策略,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理念的树立、机制的健全、措施的落实等方面整体推进课程建设。
      一、树立一个理念
      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应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高职课程的开发、建设要全力贯彻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方针,全力寻求教育与就业的结合点、生产与学习的结合点。学校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复的探索,提出了“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念。通过研究、实践,归纳总结出课程开发路径,一是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行业、职业、专业特点,由企业专家参与确定“基于工作过程、定于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二是依据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确定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三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灵活设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四是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课程网站、教学及评价用量表等教学资源。
      二、明确二个工作重心
      1.精品课程,精心建设
      精品课程的抓手作用首先是体现自身的精品性。为此,学校提出了“精品课程、精心建设”的建设要求,并在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遴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网评指标》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会议评审指标》,要求精品课程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造就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形成成熟、高质和原创性的课程体系,运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形成具备开放、互动、学做一体等特征的教学模式。同时,鼓励不同专业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合理采用学习领域、项目化、板块式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在课程建设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
      2.精品课程,精细运行
      精品课程的抓手作用还体现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教学运行改革。精品课程的改革对教学软硬件条件和常规教学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具备职业化的教学环境和实践能力强的授课教师,常规课程教学运行也要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课程建设的需要。针对课程实施对实践条件要求的提高,学校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基地建设模式;针对课程教学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实施“专兼结合、一体化管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针对课程组织对教学场所和教学时段多元化的要求,实行按周排课制;针对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完备的过程质量控制量表,进行适时的测量、分析、反馈和修正,实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为最终保证课程实施质量,学校教育督导加强对精品课程运行成效的检查。
      三、抓住三个关键
      1.多层梯队:形成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既着眼于眼前,又放眼于长远,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精品课程进行规划:一是根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程度和与专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程度选择精品课程建设对象;二是根据专业群以及学生数确定拟建精品课程的数量;三是对未来三年拟建的精品课程及其要建成的级别做出整体规划;四是确定每门课程的主持人与团队,并初步拟出课程的基本框架。根据二级学院推荐,学校制定出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编制课程建设总体进度计划,分年度逐步实施推进,逐步形成了课程建设梯队,做好课程储备工作。学校共评选校级精品课程近百门,获批国家、省精品课程30余门,形成了良好的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课程梯队。
      2.多元团队:保障精品课程建设成效的关键
      学校课程建设团队包括开发团队、技术团队、指导团队和管理团队四个部分。其中:开发团队是核心,做到专兼结合、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团队成员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捕捉课程最新教学情况,收集课程素材,相互交流,集体评议形成建设方案。技术团队是支撑,以信息管理中心、现代教育中心、艺术设计学院为主体,建立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课程视频摄制棚和艺术设计工作室,构建了网络、录像、美工等精品课程建设技术支撑团队。指导团队是提升,依托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专家建立课程指导专家库,为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跟踪指导;与校外课程专家建立广泛和长期的联系,邀请其参与课程评选、遴选,并形成专家意见,使其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校外“智囊团”。管理团队是保障,强化教务处、二级学院、专业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建立“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学校全校上下形成了责权明晰,层层把关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教务处负责课程改革信息收集、经费和政策支持、评审组织、课程申报,二级学院一把手作为本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精品课程负责;专业层面全过程跟踪课程建设动态。
     3.多方合作:提升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精品课程任务重、牵涉面广,仅凭一个学院、一个专业或一个课程负责人的力量,实际上是难以真正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应积极创造条件为课程建设提供多方合作的环境。一是校企合作,在课程载体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资源建设等课程建设的主要环节融入行业、企业的要素。如2009年获批的国家精品课程《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就是依托金华市检验检疫局和区域内3家大型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引入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引入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引入真实流程改革教学模式。二是校校合作,寻求与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的合作,探讨建设方向和思路的可行性,共建、共享和共用教学资源,既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建设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课程使用面,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三是校内合作,主要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具体模式相同或相近的学院之间、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合作,实践中我们主要是采取了结对的方式。
      四、落实六大举措
      1.学习辅导先行
      课程改革,观念先行。近几年,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邀请姜大源、徐国庆、赵志群等课程专家来校讲座16人次;派遣21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实践做法,派遣90余人次参加国内课程进修班;举办校内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报告会6场;校内课程研讨形成机制,教学工作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暑期教学工作会议、教研活动都把课程建设作为研讨的主要内容。学校课程建设学习交流的氛围日趋浓厚,广大教师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逐步深入,课程建设思路逐步清晰,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示范专业引领
      学校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和省级财政支持的七个重点建设专业及所在专业群由于资金配套、精力投入和领导关注等因素,精品课程建设起步较早,在数量、质量都具备了较强的优势。为切实发挥示范专业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一方面对有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及所在专业群提出更高数量和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先一步积累课程建设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讲座、观摩让其他专业及时分享专业课程建设经验,推进全校各专业课程建设。除了理念灌输和经验分享之外,学校还通过强弱帮扶的方式,让示范专业和其它专业之间建立全程帮扶关系,使示范专业的引领作用延伸到课程开发的实战环节,如机制专业与建筑技术专业,护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自动控制技术专业之间都建立了这种具有实质性指导意义的帮扶关系。
      3.重点苗子培育
      为加强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培育工作,学校建立精品课程遴选机制,提前一年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建设计划,每年组织“分板块、多轮次”的课程遴选。按照学校专业结构,分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管理服务、公共教育四大板块分别布局,制定遴选总体进度计划;通过多轮次的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发现重点培育目标,给与建设经费保障。对通过各轮次遴选入围的课程设定每个节点的进度要求、建设标准和验收时间,力求做到“评价、建设、再评价、再完善”。2008、2009两年内,学校从各学院申报的140门精品课程建设对象中,通过七轮遴选确定27门重点培育课程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有7门课程被推荐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评选,有4门课程被推荐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竞争机制推进
      在课程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主要目的是营造课程建设受重视、课程建设参与者受尊重的氛围,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促进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为此,学校首先做细评审环节,形成了从校内专家网评、开放式说课、专家现场打分、会议集中评审到校外专家网评的评审流程;其次是做实考核环节,将课程建设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即综合考虑各学院专业规模、精品课程建设基础等因素,将每年的课程建设任务分解到二级学院,形成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考核指标并按照目标实施考核;再是做真奖惩激励,对入围各阶段遴选范围的课程给予不同等级的配套建设经费,将课程建设年度考核结果按比例计入二级学院、所属课程组、教师的年度考核中,并与评优选优相挂钩。如学校明确将对专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作为“十佳教师”评选的优先条件。
      5.课程资源成库
      课程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不可获缺的要素。学校将课程资源作为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要求精品课程必须形成要素齐全、内容丰富的资源库。首先,学校明确了课程资源库的要素构成并细化建设标准,主要包括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践指导书、多媒体课件、配套练习、教学录像、试题和技能库、行业资源等;其次是学校层面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推动课程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再是各建设课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源内容。课程资源库建设任务重、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往往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学校积极鼓励开展协作建设。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参加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协作组,承担了《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课程资源的主建设任务,与其他院校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6.课程运行验证
      课程建设不能重设计、轻实施,建设成果要及时体现在教学实施中,使学生及时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也只有在实施中真正体现成效的精品课程才会在全校范围起到引领作用。如何切实保障精品课程按照原先设计的思路和标准实施呢?一是教务处加强审核,在源头上保证参加遴选的课程必须是已经实施的课程,并把实施状况的评价作为各阶段课程遴选的一个依据。二是延伸课程实施环境,将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有机衔接,确保工学结合课程的运行,如将部分国家、省精品课程在企事业单位设立课程工作室,在行业企业的合作参与下进一步验证精品课程的运行实效。三是教学模式创新,“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结合课程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情境、案例、项目教学等具体化的做法。四是学校对精品课程的教学实施进行重点监控,定期组织公开课和教学观摩课,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学生和社会评价,课程建设小组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胡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1 1 首页| 前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