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所引发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姜仁凤
“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由亚洲大专英语辩论协会主办,创始于1994年,迄今为止已经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举办了十四届,是代表亚洲最高水平的英语辩论赛事。为了促进国际交流,开阔大学生视野,展示中国大学生的风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每年出资赞助“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部分获奖选手及其指导老师和“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部分获奖选手及其指导老师前去参加“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2007年,第十四届“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于5月6日至13日在韩国中央大学举办。十七位在2006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奖的选手代表中国参加了比赛。比赛中,有收获,有成绩,更有思考和震撼。
2007年5 月6日,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飞行,飞机平稳着陆仁川机场,我们一行二十几人为期九天的韩国比赛生活也随之开始。来韩国之前,曾阅读过去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的相关文章,对文中提到的“等待”、“延误”、“无序”、“又渴又饿”印象很深刻,心中也暗自嘀咕韩国不会那样吧?谁知在机场就先领教了等待的滋味,而抵达目的地“英语村”之后漫长的注册过程让我再一次嘀咕:难道真的是一切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吗?而真正令我感慨的却是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折腾而且已经是入夜时分竟然没有晚饭提供,于是我们冲向村里“market street”上的快餐店,却发现不是这个已经卖完了,就是那个又太过昂贵,好在几经比较几经等待之后终于填饱了肚子。回到寝室安然入睡。
第二天,在经过简单的评委培训之后,我“有幸”被点中担任“mock round”的评委,之后接连做了八轮比赛之中六轮的评委,再之后观看了十六分之一赛,八分之一赛,四分之一赛,半决赛以及最后的决赛,也观看了我们自己的队伍与其他学校或者其他国家辩论队的比赛。在比赛中,我看到了差距,心生很多感触。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其他国家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范围更广博,对本国、亚洲乃至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这使得他们在拿到辩题之后可以较快做出对自己有利的“defi n ition”,进而展开层层辩论。相比之下,我们的选手首先不得不关注辩题中某个词汇的意思,比如朝鲜难民的“repatriation”,比如“paedophile”,比如“GuantanamoBay”等等;由于不了解对方所定义国家的状况,我们的选手作为反方在与对手辩论的时候甚至不知对方所云而无从辩驳。此外,因为我们选手对世界形势不是很了解,或者因为平时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训练,辩手甚至讲不完规定的7分钟就不得不提前结束。
第二个感觉是强队必定是训练有素的队伍。这里的训练有素既包括平时批判性思考的训练也包括辩论技巧的训练。从选手拿到辩题到辩论开始只有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在这三十分钟里辩手们要定题,要迅速搜查或再现相关资料或事实,并对资料进行逻辑严密的组织,若不是平常训练有素,这样的任务肯定是无法完成的。辩论过程中还体现出“teamwork”的重要性,同一队中辩手们所作的驳斥,每个辩手陈述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往往是评判胜负的关键,如果各说各的,或者更严重的,辩手之间相互矛盾,那么该队就等于输掉了比赛。
第三个感觉是有些弱势队伍表现出的勇敢和顽强令人敬佩。比赛中辩手并不全是高手。我评判的第八轮比赛是两支韩国队伍,他们的英语不好,至少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思想,这两支队伍在八轮中至多赢过一轮,甚至可能一轮都没有赢过。而且这轮比赛开始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评委和辩手都已经又累又饿,多少有点意兴阑珊,但比赛开始后,他们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表现得异常认真,他们用不熟练的英语尽量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思想,这种努力令人感动,令人感慨,令人不由得静下心来认真记录评判。
这一路比赛评下来看下来,我也对我们自己产生了很多思考和疑问。第一,我们的思想在哪里?我们自己队伍的几场比赛,总令人或多或少觉得我们的陈述不免空洞,辩手绕来绕去似乎总停留在对某个结论的表面解释上,难以对其进行深入的有说服力的阐述。这不免令人想起我们国家教育培养孩子的模式。家长或幼儿园阿姨表扬孩子的经典语言便是“真乖”、“听话”,而到了初中高中往往是记住了某些东西便会在提问中受表扬,在考试中得高分。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听从家长、听从老师、听从书本、听从权威,却忘记了独立、批判性的思考。没有独立的思考便没有思想,没有批判性的思考便没有思辨习惯,这样又怎么能有深刻的阐释、独到的见解呢?
第二,英语教育中我们缺失了什么?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不仅见识了字正腔圆的标准英语,更见识了带有鲜明本国特色的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马来西亚英语。中国学生的长处在于英语语音很标准,很多评委都会表示:“pronunciation, p e r fe c t”,然而这个长处在英语辩论赛中却绝对算不上优势。我们早已习惯听标准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所以在跟其他国家辩手较量的过程中,听力便首先成为一大障碍,听不懂对方表达的内容,我们自然无从辩驳。我想起早在十几年前,旅美作家刘墉就教育他的儿子不仅要听懂美国英语,还要听懂印度英语、埃及英语、巴基斯坦英语。英语越来越国际化,也越来越本地化,同为英语学习者,我提醒自己,也愿意提醒所有英语学习者敞开耳朵,倾听各种英语。
另外,在英语教育中我们似乎过于强调语音语调的标准,以致于忽视了我们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我们在这种大型辩论赛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我们的选手空有漂亮的语音语调,却没有深刻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与之相称。
13号全部比赛结束。回顾整个过程,尽管也有过“等待”,也有过“延误”,但总的来说整个组织是有序的。14号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飞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不过是个小时,两小时前在另一方国土上还感觉到清冷,两小时后感觉到的却是首都咄咄逼人的炎热了。大家都说今年天热得更早了,全球气候变暖,都是环境恶化惹的祸。且慢,比赛中一道辩题便是与环境相关:“This House would require compulsory environmental service for all citizens.”我没有听到这个辩题的辩论,不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思想碰撞,也不知道参加这届辩论赛的辩手中会不会涌现出未来的政坛精英或是环境卫士。谁知道呢?一切皆有可能。本届“亚洲大专英语辩论赛”已经结束,而辩论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辩论中思想的碰撞和差异引发的震撼也将永远吸引着热爱思考的人们。愿越来越多的人们从思考中获得快乐,获得启发!
(原载于《外研之声》2007年第2期)
上一条:
“读写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学管理初探
下一条: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实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