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心路旅行,领略无尽风采
西南大学外语学院 杨晓红
都知道北京的夏日丝毫也不凉爽。选择暑假去北京旅行,并非上策。然而今年暑假我却在北京大兴的郊外度过了二十多天如坐春风、胜沐秋阳的时光——我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系列研修班。
去年就听说这个研修班要求很严,含金量很高,今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了第一期“语料库在外研教学中的应用”研修班,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赖”在大兴不走了,决意在暑假之内将每一期研修班都全程跟完。的确,暑假研究办不是司空见惯的“学习旅游”,而是一次教师自我教育的“心路旅行”。在这个“旅行”中,学习者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技能,更能感受到中国教育界高层次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
此系列研修班由外研社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组织者是以外研社徐建中福社长和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常小玲社长为首的高效团队,设计者是以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两者组成了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研修班的主讲教师和助教或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或来自全国重点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每期主题都紧扣大学英语教学最直接的问题,夜市所有高等学校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其宗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每一期我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期结束时,我有“知道了”的满足,第二期是“旁观者”的失落,第三期体会到“原来如此”的兴奋,第四期感觉到“我该怎么做?”的茫然,第五期则是“收获多多”的信息、此外,与同行的交流也使我乐在其中。因而,最终的感概是:“如果再有类似的研修班,我还要来!”
第一期的主题是“语料库再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课程侧重于如何运用语科库辅助外语教学。第一天梁茂成教授介绍了语料库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何文忠博士从语科库的检索软件AntConc开始,将我们带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这个魔幻般的境地。说它“魔幻”,是因为用它可以一次处理许多文本文件,得到文本为你研究的各种信息。许家金博士把检索的结果界面戏称为“语料库的脸”,而这张“脸”是多变的,可以检索单词,也可以检索短语;检索还可以有多种途径,表达式越精细越精确。AntConc还可以通过词表功能,进行关键词分析,可以对词频、词块、词串等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主题词出现频率进行分析。
虽然只有短短两天半的时间,三位博士非常耐心的演示和讲解已经使我们受益匪浅:各种语料分析软件的介绍使我们眼花缭乱;许家金博士介绍的各种语料库资源更是让我们应接不暇;海量的网上资源即方便又直观地呈现再我们面前。用一个词来总结第一期,那就是“深入浅出”——使我这样刚入门的学员跟得上、听得懂、能有“知道了”的满足。
第二期“语料库与外语研究”侧重于运用语料库来研究语言,李文中教授亲临授课。在“CIA方法综述与批评”一课的讲解中,他用“一而不一,不一而一”的说法,揭示了未来学习者语料库研究的发展方向,赢得了我们热烈的掌声。各地赶来的学员爆满,多功能厅座无虚席,在我看来人人都是计算机高手,无论是选题、词汇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还是统计学分析,各种专题讲座都是“上呼下应”,“传神会意”,热闹非常。尤其是第三天的学员汇报,“各路英雄尽显神通”,在凉爽的空调室内将学习的激情烘得热气腾腾。
知识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第一期“参与者”的满足,变成了第二期“旁观者”的失落。可惜的是在外研社为我们提供的网络语料库论坛上,许家金博士经常参与我们的讨论和交流,因此我们可以继续向专家们讨教、将学习延伸到“课后”。
第三期是“英语语音教学”。著名的英语语音专家屠蓓教授作了三场精彩的语音专题讲座。她优美流畅的语音、高压从容的仪态,令我们深深折服。针对弱读、重度、连读等诸多微妙难缠之处,屠蓓教授传授了许多自己在发音方面的独门秘技。在我们平时的语音教学中,多数教师自身对弱点、连读、节奏、不完全爆破、辅音连缀等技巧都有练习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但经她一指点,我们顿觉豁然开朗,难怪当场就有人感叹:“原来我也能把英语说得这么婉转动听!”
第四期的主题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文卷设计与实施”。刚开始我还很得意,自认为“有备而来”,因为以前度过文秋芳教授的书,也多次模仿文教授书上的问卷,制作过调查问卷获取教学反馈。但听了文教授的现场讲解之后,当我按文教授的要求重新树立自己以前制作的问卷时,发现总共30个问题的问卷,就有20多个问题该淘汰!接下来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和分析,更使我眼花缭乱。幸亏仗着对计算机的熟悉,数据处理部分我好歹没有彻底“晕菜”。因此第四期颇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我“赖”的最后一期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我在学校兼任大学英语学习系统的管理员,所有对该研修班感触更多,收获也更大。文教授的主题报告恰如其分地评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争论的不同观点,指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势不可挡,并提醒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这场教学革命,对我们有如醍醐灌顶。西北工业大学的孙静老师和国防科技大学的龚双萍老师分别就怎样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读写译和视听说教学演示了一堂师范课;王云彤老师就北京交通大学“读写译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学管理”作了讲解展示,包括导学教案,自我研发的教学应用软件等;山东大学的李万军老师《新视野大学英语 视听说教程》第一册Unit 4为例,演示了怎样进行视听说网络教学管理,都十分精彩,各有精妙独到之处。我对王云彤老师的报告最感兴趣,看得出,他不仅点子多、方法新,且令人大受启发而又难以简单模仿。这一期研修班内容丰富精彩,实践性强,互动性强,体验性强,时间紧,强度大,收获多。
每一期研修班结束的时候,我听到最多的感叹是——“时间太短了!”其实,当老师的都知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交流与学习重在继续。最后,我向借用中山大学夏季梅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专题研讨会及特色交流会”上的两句话来表达参加这几期研修班的意义与感受:“见识见识,见而有识。学术学术,学而有术。”
(原载于《外研之声》2007年第4期)
上一条:
品读《英语电影赏析》
下一条:
“读写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学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