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常州创胜特尔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公司正值发展瓶颈期。公司总经理赖立迅回忆起当时的情境仍心有余悸,“那时就是想着另辟蹊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此时,摆在赖总案头的“校中厂”的方案提到,企业提供设备,车间搬进校园,学生可以随时进车间上岗。这种运行模式真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吗?苦寻“天时、地利、人和”的赖总决心大胆一试。
同年,该公司整体入驻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方随即开展了“校中厂”合作育人模式的系列课题立项研究并着手实践。2008年校企联合组建实体成立“校中厂”,建立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双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内涵,以常州打造智能装备名城实施“一核(常州科教城)八园”战略为契机,利用政府优惠政策,以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通过互派人员、相互任职突显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另一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和生产场所合一、人员合一、任务合一的“三合一”。
2012年,在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公司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项目部——工作室”三级管理运行机制,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组织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实施。校企共建,形成了如下的“分段实施”教学模式。
“体验式”的“岗位认知”教学模式。相关专业的学生入学后,以“校中厂”为载体,开展职业岗位认知教育;体验典型岗位;在“1+N”支持模式的“企业导师制”新型学徒关系中接受岗位指导。
“项目式”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此阶段实施“项目教学进车间”。向课程项目的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变,形成教室与车间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作业与产品一体的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岛式”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学生进入“校中厂”进行顶岗实习,车间设立“教学岛”,即在生产车间的专门区域内,按照教学计划另外编排生产进度,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整机装调任务,从而解决教学计划与生产进度的矛盾。
通过校企人员互聘,教师加盟企业技术部,企业导师编入院系教研室,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教研相长”的“混编”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共同开发项目教材、生产案例等教学资源,研究新技术,实现双向服务。
自“校中厂”运作之后,创胜特尔每年培训学生600人次,完成教学时数10000余个。企业自身投入资金,购置生产型加工设备,并以学院为主体先后建立了“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常州市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维修服务中心”和“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用于满足自身生产任务和学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真正实现了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2008年以来,学院依托“校中厂”,构建了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主体的智能装备专业群和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主体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10年“数控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校企共同开发的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江苏省精品课程,6门教材获国家级精品教材和江苏省精品教材。校企混变的数控技术应用与维修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校企先后主持《四合作三递进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等省市级教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模式的实践与特色》等教科研论文30余篇。同时,学院在“校中厂”基础上,为23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利授权11项,新技术应用和推广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