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成果纪实
日期:2014-03-13 浏览

(一)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服务国土资源行业

今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将组织专家组对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进行验收。目前,2010年成功跻身全国一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行列的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迎接验收的各项工作均已就绪。3年多以来,该学院坚持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服务国土资源行业,着力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办学规模日益壮大。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已建成具有鲜明的国土资源行业特色,以地学为龙头,以工科为主体,工经管文多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55年前只有5个地质类专业发展成拥有资源环境工程系、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测绘地理信息系、应用化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设计工程系、军事体育教学部等10个教学系部53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有11000余人。

——社会服务走向海外。该学院发挥传统办学优势,挖掘50余年地质勘察类专业办学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加强与全国地勘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江西、上海、福建、新疆、甘肃等省区市地勘局和水文地质队等单位广泛开展地质找矿、土地调查、地灾防治、工程测量、桩基检测、工业分析、地热调查等项目合作,推进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2012年以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产学合作项目已延伸到阿联酋、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并逐步建立起一批国外产学研基地。

——省部共建开始启动。2012年,该学院果断抓住机遇,充分挖掘原部属院校的优势,重新梳理办学目标,着手搭建更高的发展平台,开始省部共建学院事宜。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的资金、项目、政策方面的支持,主动呼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找矿,积极倡导组建全国国土资源职业教育联盟,着力打造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人才供应基地和国土资源职教高地。与此同时,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培训中心基础上,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赣州培训中心。

——办学体制发展创新。20124月,该学院牵头成立了合作发展理事会,探索政、行、企、校协同联动的职业教育新路径,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目前,合作单位已有20余省162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现已初步建成了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开始探索技术本科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新方向。

——校企合作成果突出。该学院成立了国土资源调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六大专业群校企合作委员会,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范围内选聘了20名特聘教授,邀请了一大批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的领导、专家一道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科研与生产项目合作,每年选派了近百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与企业合作设立了上海地矿奖学金、皓雨奖学金、贵和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承揽了上海低温地热调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文调查等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了集科普、教学、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地质园、地质馆,完善了宁都青塘、泰和苏溪两个校属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建设等。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并灵活运用到办学育人和改革创新工作中,逐步走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头浪尖。

――国际合作领域扩大。2012年,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数批次派出近40名教师前往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考察职业教育。2013年,该学院先后与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韩国南方大学、韩国顺天第一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合作开展人才培养。2012年,该学院发挥在土地调查和土地整治领域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在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开始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2013年,该学院顺利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达成协议,合作进行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方面的项目,并组织相关培训。与此同时,双方一致同意在该学院成立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江西分部。

――人才培养模式独特。近年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依托学院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测试研究所、国土资源勘查规划院三大校办产业实体,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内源型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与逐步成熟的外联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全国职业教育界树立典范。2012年,该学院通过内源型方式,共承揽了地质找矿、地灾防治、土地整治、工程测量、城镇建设、桩基检测、工业分析、地热调查等领域300余项生产性项目,2200余名师生全过程参与项目生产,实现产值3300余万元。

――技能训练成效显著。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可行、有效的职业技能训、赛、做体系,并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2010年至今,该学院相继荣获国内外职业技能与科技创新竞赛大奖100余项,两度夺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最高奖,两次问鼎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专科组总冠军,取得了在这两类赛事上全国专科院校第一的地位。201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该学院再次荣获了团体一等奖的殊荣,是这项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举办以来江西唯一且两次荣获团体一等奖的高职院校。

――就业形势逆势上扬。近年来,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面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成绩也非常引人注目。据江西省就业办公布的2010年至2012年数据显示,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3%91.04%91%2011年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201310月,全国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该学院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为3000余名毕业生提供了6500余个就业岗位。另据麦可思公司调查研究表明,该学院毕业生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职业期待的吻合度均高于全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平均数。

(三)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多方位开展社会服务

近年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国土资源行业为依托,立足赣州,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省市,逐步走出国门,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主动融入、全方位服务,助推国土资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该学院通过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与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测试研究所和国土资源勘察规划院三大校办产业实体的直接融合,服务涉及国土、地矿、建筑、交通、水利、市政、化工、环保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实施了地质勘察与找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土地调查与复垦、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地形测量与线路水利桥隧等工程测量、工程检测与环境检测、岩矿分析测试、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向纵深拓展。2011年,该学院通过与合作发展理事单位合作,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共同实施境外找矿项目合作,将项目生产、基地共建、专业实训、海外培训、教师锻炼等融于一体,实现了境外找矿的突破和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模式的良性运行,取得了项目生产、师资锻炼、学生实训、国外培训、毕业生就业等明显的综合效益。同年,国土资源工程系和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合作组建工作组,实施了江西省赣县大埠赤竹嵊钼多金属矿和江西宜春八角亭金矿的地质堪查项目。这两项矿权潜在价值上亿元,2012年实现了第一期经济效益1800万元。

——技术服务运行模式成型。该学院通过组建专业(群)社会服务工作组,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动作的营运方式开展技术服务。随着技术服务项目中产学研的有效融入,形成了专业+项目(产学研融合型)、专业+公司+项目(产学研嵌入型)、公司+项目(完全自主型)三种技术服务运行模式,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相关专业建设形成了紧密对应关系,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社会培训培育增长优势。该学院设立了负责社会培训的专门管理机构——继续教育部,组织利用专业人才、设备、实训条件和优质课程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其综合效益,开展了多种来源、多种形式、多个项目的社会培训。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学院先后设立江西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培训中心、国土资源部赣州培训中心,开展了江西省国土资源所所长培训、江西省国土资源系统新进人员培训、赣州开发区危旧房改造工匠培训、高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骨干老师国家级培训等数十项社会培训。

——对口支援推动交流创新。此外,该学院对口支援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西藏登山学校三所职业院校,开展了教师互换、教材共编、资源共享、专业交流等项目,通过对口支援和相互沟通,加深了双方对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推动了高职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域间、院校间交流和创新,加速了优质教学资源合理流动和综合应用,促进了受援院校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对口院校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

——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2013年,该学院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共实现技术服务总产值2780余万元,各类社会培训12568人次,对口支援云南、甘肃、西藏3所职业院校,开展横向科研服务课题合同金额1233万元,接纳教师实践、科研150余人,学生专业实训2000余人。通过这些社会服务经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同步增长,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一定程度扩大了学院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效抢占了职业教育发展制高点。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宣传处 刘世权 供稿

 

 

1 1 首页| 前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