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东风助 正是扬帆启航时
来源:江苏省信息 日期:2011-05-12 浏览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交通厅,作为江苏省交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创办50年来,学院为江苏交通运输事业管理、生产一线输送了两万多名具有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职业教育多样化的今天,在职业教育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江苏,依靠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专业设置、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与社会需求吻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南通航院始终走在江苏职业教育的前列。
      一、秉承传统,凝练特色,为学院发展注入活力之源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职业技术学院得以维系生命力的活力之源。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南通航院秉承着为交通事业服务的传统,秉承着自勉自奋,祈通中西的校训精神,凝练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60年的江苏省南通河运学校。1989年1月,南通河运学校更名为南通航运学校,正式吹响了由“内河”走向“海洋”的号角。2000年,改制升格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2007年,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目前,学院招生区域覆盖全国十六个省,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10000多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1000多人,每年度的短期职业培训规模达8000多人次。 这艘由河运人才培训起步的小木船,终于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钢铁巨轮。
      50年来,特别是升格高职院10年来,学院致力于探索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大力培养“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人本发展、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和以一体双翼为基础(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一体”,社会培训和科研服务为“两翼”)的“3333”办学模式。即以思想风尚、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建设为三个抓手,搭建政府、行业沟通支持,校企合作,中外交流发展三个平台,打造管理干部队伍、师资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三支队伍,锻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等三种能力。
      二、科学管理,文化引领为学院发展奠定牢固基石
      早在1998年,学院就从主干专业与国际接轨办学的需要出发,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出发,在江苏省率先依据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和我国的相关法规,建立并运行了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于1999年通过了国家海事局委派的专家审核组的认证,并取得了该局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证书。2006年以来,经过4次改版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全院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使全院各专业各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与管理过程得到有效监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连续、有效。
      升格后,学校迅速实现了向高校管理模式的过渡,实现了院系二级管理,做到用人与做事相结合,责权相统一。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逐步使各项决策规范化、民主化、程序化。
      学院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大力推进了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完善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健全完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用事业凝集人才,用待遇吸引人才,用多种措施培养人才。专任教师中有全国交通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5名,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名,江苏交通系统教学名师3 名,江苏交通系统“100人才工程”5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带头人2 名,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全院教职工树立了事业意识、全局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意识、公正意识,营造精神振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学院将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校文化精神。
      1.选好“突破点”,大力实施“形象策划”工程
      学院确定了校标、标准色等视觉识别系统并编制了《南通航院CIS手册》进行推广应用。同时,用儒家经典语句对校园楼宇、道路、桥梁进行命名,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对师生产生了深刻的渗透性影响。
     2.抓住“兴奋点”,组织实施“精品创建”工程
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形成了“名人名家面对面”,“濠滨夏夜”等精品项目。
      3.选定切入点,强力实施“文化传承”工程
      学院注重吸取古典文学的精华,举办古典朗诵会;组织诗词沙龙,讲授诗词创作基础知识和欣赏,提高诗词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开设古典文学鉴赏系列讲座,提升了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校的人文品位。
      2009年,学院承办了南通市文联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对于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接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瞄准“着力点”,有效实施“特色铸成”工程
       学院将“航海文化 ”作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半军事管理作为打造特色航海校园文化抓手,并定期举行以航海英语演讲比赛、航海知识讲座、航海技能比赛为主要内容的航海文化节。
      校园文化的打造,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载体,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依托行业,服务社会,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社会职能。近年来,学院根据市场需求,根据省市及江苏交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省市沿江沿海开发、开放型经济和行业链的专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了以服务现代交通行业、现代物流和现代造船等特征的专业建设。通过增设新专业,调整、改造老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全方位提升了学科(专业)水平和层次。
      目前,已形成了航海、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信息、交通工程、机电、人文艺术七个系46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形成了集造船、用船、管船、航道、港口、物流等于一体的面向水上运输产业链的专业链。
      学院坚持以教研促教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教材选用、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法更新等方面,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目前,学院有3项校企合作教改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高校精品课程2门、省高校精品(优秀)课程10门、交通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精品教材6部,省级立项精品教材5部,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学院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果名列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学院非常重视在广大教师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研活动、专题讲座、公开课、授课比赛等方式,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院时刻谨记为地方经济服务,并以此作为职责所在、发展所需、感情所系。为了更好地履行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学院不断完善企业服务的方式。一是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二是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接纳企业职工进行非学历教育,三是利用学校的科研机构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服务。
      学院设有“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南通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南通培训基地”、“江苏省海员培训中心”、“江苏省航道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南通船舶焊接技术培训基地”等基地(机构),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海运集团战略合作伙伴主要依托单位。
      学院建有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航海学会磁罗经技术服务部江苏分部、南通市船舶工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南通市船舶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通市船舶焊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多个省市级科技服务机构。
      学院磁罗经校正服务站每年为中外近400条远洋船舶进行磁罗经校正;学院拥有的江苏省船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已先后与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和南通长青沙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3条船舶的生产设计服务合同,项目完成质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肯定。学院平均每年为各类企业约8000人次进行技术培训,为约4000人次开展电焊工、数控操作工、助理物流师、智能电气工程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学院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做强、做大了自身。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院发展构架支撑平台
      学院以坚持教育方针为前提, 以服务学生为宗旨, 以推动就业为导向, 以追求双赢为目标,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的实现方法和实现途径。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院本着“依据需求、多元推进、模式各异”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办学特点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自2004年起在江苏省内率先推行“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定位正确、措施有力、三方收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中国最大的国际劳务外派公司——中海海员对外劳务合作公司;实力雄厚的厦门海隆对外劳务合作公司、南京油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江苏熔盛重工、吉宝(南通)船厂等企业纷纷在学院投下了大订单。
2007年以来,学院的新生订单人数占入学新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成为省内订单规模最大,参与企业最多的高职院校。
      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率先试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通过课堂内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后,到工程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工程中心、企业的项目设计和生产,实践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继续进行学习。
      3.“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入社会,与南京名爵等名企开展人才战略合作,在校园建立了汽车4S店。通过该合作项目,企业获得了符合岗位要求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我校则通过本项目的合作,获得了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提升了实验、实训手段,并通过引入企业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促进和提高了汽车类专业的办学水平。
      4.项目引领“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解决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院机电类专业自2000年始实行项目引领“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任务(项目)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学生在校的6个学期里,1~3学期进行基础模块课程教学,4~5学期进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模块化教学,最后1个学期为与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习模块。
      学院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丰港经济区管委会、中国南通家纺城等企业建有1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企业和学院构架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在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的技能实践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提升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学院还与企业通力合作,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逐渐融入到校园文化,追求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的相辅相承,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完成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五十载栉风沐雨,五十载薪火相传,南通航院人守职业教育之道,育航海技艺之人,走过了一段创业、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在新的航程中,他们将秉承“自勉自奋、祈通中西”的校训精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心打造航院品牌。
南通航院——这艘“高职教育的航船”,必将承载着先贤的信念,乘科学发展之东风,向着朝阳,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1 1 首页| 前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