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互通、双向流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要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要确保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有效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聘任难、管理难、上课课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不够高等一系列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学院围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建设目标,探索实践了一系列办法,初步形成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兼职教师的建设机制,有效解决了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中的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除顶岗实习教学任务外,学院共聘请兼职教师161人,承担专业课程98门,教学课时12715学时,占总学时20.25%,全面完成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建设任务。
一、专兼教师AB角制——促进岗位的交叉替补,提高教学质量
兼职教师企业工作繁忙,且经常出差,无法保证上课时间,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专业分别与会计师事务所、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合作,利用专任教师具有注册资格的优势,校企双方探索形成了AB角补位的管理机制,即校企双方共同选拔优秀人才,实行人员互聘,研修锻炼教师与企业人员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跟进;企业人员进入学校,承担兼职教师的角色,作为A角;学校教师进入企业研修锻炼,承担企业员工的角色,作为B角。平时,A角指导B角进行岗位研修;上课或出差时,A角和B角进行岗位交叉替补。兼职教师(A角)上课时,研修锻炼教师(B角)进行工作补位;兼职教师(A角)出差,平时工作和上课由研修锻炼教师(B角)承担,免除了兼职教师的后顾之忧。校企之间的AB角补位,成功解决了两个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本学期,两个专业共聘请事务所兼职教师14人,承担专业课时为2278学时,所占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了22.31%。同时,校企AB角制解决了兼职教师上课时间无法保证的问题,实现了教师的“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确保了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使专任教师得到了企业锻炼,提升了职业能力和素质。
二、个人发展的诱导机制——提供教学课时工作量,满足兼职教师个人发展
学校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吸引力差,原因大多为缺乏利益结合点,兼职教师无法获得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果和好处。为解决这个问题,护理学院和医疗学院在聘任医疗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工作中,通过个人发展诱导机制,满足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职工个人发展的需要。根据滨医附院职称评定的相关要求,医疗人员评定职称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护理学院、医疗学院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与滨医附院签订了教师互聘合作协议,学院教师到医院一线顶岗锻炼,滨医附院医疗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承担一定教学工作量。通过协议,本学期,护理学院、医疗学院今年共聘请兼职教师72人,承担了专业课时2764学时,所占比例为21.67%;同时,学院安排了17名专任教师到医院研修锻炼,有效促进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个人发展的诱导机制,一方面通过教学课时的提供,增强了学院的吸引力,形成了兼职教师的建设机制,提升了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满足了医院职工职称评定的教学工作量要求,推动了医疗人员的个人发展,从而解决了兼职教师聘任难的问题。
三、现代学徒制——师傅带徒弟,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岗位工作
适应企业生产,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采用现代学徒制,也是解决兼职教师聘任难的有效途径。机械工程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兼职教师聘任过程中,由于企业工作繁忙,一线技术人员无法抽出时间到校上课,处于兼职教师无法聘任的困境。为打破这一困境,机械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学院周边半径5公里以内10余家汽车4S店的有利位置,采用现代学徒制,在企业建立“厂中校”,与10余家汽车4S店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运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将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直接搬到了4S店的维修车间。白天,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正在维修的各种故障汽车为实训对象,以维修设备为教具,为学生讲述汽车原理、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增加了学生的实战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了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晚上,学生回到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带着白天的故障和问题,学习理论,加深了对汽车修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学期,该专业共安排3门专业课程到4S店,聘请了8家4S店的26名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也通过“厂中校”,选拔优秀学生,为自己量身培养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本学期,先后有12名2009级学生被4S店送到了汽车总部进行了培训。通过校企双方通过合作,有效解决了兼职教师不足和无法保证上课时间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创新体制机制——让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让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主动提供兼职教师,是解决兼职教师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也是构建兼职教师建设长效机制的最根本途径。轻纺化工学院与魏棉集团等企业成立纺织董事会,生物工程学院与绿都生物安特联合成立绿都生物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与盟威集团等企业成立机电董事会,信息工程学院与华三、师创等企业成立网络学院,校企双方在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形成了合作机制。本学期四个学院聘任董事企业的兼职教师46人,承担专业课时量为2924学时,占20.83%。得益于充足的兼职教师资源,四个学院均采用了小班化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了全体同学的教学做一体;在一些专业课程上,采取了多人同上一门课的模式,积极发挥兼职教师的业务专长,分段为学生授课,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让企业成为办学的主体,全面实现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有效解决了兼职教师聘任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办学,提升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兼职教师建设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兼职教师聘任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完成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建设任务,而且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融合,增强了师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滨州职业学院教务处供稿)
上一条: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下一条:
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培养港航高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