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唐小芬)
日期:2009-09-08 浏览
唐小芬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0)
      摘  :本文介绍了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实施“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专家)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分(酬)’’的24字以项目为驱动的企业化培养模式。
      关键词: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紧扣湖南省、永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根据畜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组建了畜牧兽医“公司+农场”工学结合专业改革试点班,建立了企业与专业领导相互兼职的机制,以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
      一、构建“公司+农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行业背景
      永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据我们调查,永州市养殖业主要指标,目前已进入全省的中上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还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见下表)
生产项目
2005年产量
比2000年增长(%
“十一五”规划(年均)
比2005年增长(%
牲猪出栏
660.5万头
118.83
1000万头
51.40
肉牛出栏
27.6万头
139.26
40万头
44.92
山羊出栏
46.5万头
148.69
135万头
190.32
家禽出笼
7280.5万羽
110.46
10000万羽
37.35
肉兔出笼
41.61万只
73.8
100万只
140.32
水产品产量
11.53万吨
117.62
20万吨
73.46
 
      永州的养殖业要完成“十一五”规划,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面对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机遇和挑战、我市农业正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只有增加养殖业的比重,才能使农民快速致富奔小康。作为我市养殖业人才培养基地——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必须担负起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现代养殖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2.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畜牧兽医专业开办于20世纪50年代,有多层次办学经验,承担过岗前、在岗、转岗等人员培训,在教学、科研、服务“三农”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60人。
      3.拥有一流的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
      根据本专业岗位需要,学院先后投入5 000多万元资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组装、高效益示范”四高标准,采取“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建成了“一场四园”的培训基地,占地面积达400多亩。“一场”为年出栏牲猪3万头的集约化养殖场:“四园”分别为水产生态园、蔬菜种苗园、花卉苗圃园和优质水稻园。学院实习农场既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又是产品开发基地。目前建有实训中心实验室8个,校内实训基地7个,另外还有13个校外企业合作实训基地,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51项专业技能要素训练中有49项可在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完成,完成率达96%。
      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与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恒惠饲料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国内供港澳最大活畜出口商。湖南恒惠饲料有限公司拥有涵盖活畜养殖出口、种畜、饲料、兽药及生物制品、肉食加工等项目。这些大型优质企业为学生的顶岗实践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二."农场+公司",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1+1"的“农场+公司"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我院依托校内、校外、合作企业三类实训基地,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第一、二学期,学生除学习必修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外,还要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单项技能训练,掌握基础技能,使其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通过任务驱动训练掌握基础技能。
      第二阶段——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四学期,学生直接到校内实习农场进行现场教学,每天安排4学时的理论学习时间,4学时的生产实习。4~5名组成一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对畜禽选种、配种、保育、育肥、疾病防治和销售等牛产环节进行循环轮岗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掌握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
      第三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实训
      第五、六学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生产.并与企业(公司)签订生产合同,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对接。
      2.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由畜牧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有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根据就业岗位群和专业技能包要求,构建由畜禽生长过程引领的、与“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相谐调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将课程进行全方位调整和整合,形成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针对确定的课程,分析、整合典型工作过程,形成学习项目:畜禽饲养以“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家畜繁殖"等为主要项目课程;动物疾病防治与检验模块以"诊疗基础”、“家畜外产科”、“动物传染病”、“动物检疫"为主要项目课程;饲料兽药及畜产品营销模块以"动物营养与饲料”、“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主要项目课程,提高了课程服务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
      在课程开发中嵌入相关培养内容,将职业工种鉴定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家畜饲养工、畜禽繁殖工融入“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牛羊生产及疾病防治技术”的教学及考核中,将家禽饲养工融入“养禽及禽病防治技术”的教学与考试中,将兽医防治员、宠物医生、动物检疫检验员、动物防疫员融入“动物普通病防治”的教学及考核中,饲料检验化验员融入“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与考试中。
      3.实施“工学交替”、“工作学期”的“双轮式”
      实施“农场+公司”教学模式。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农场,实施工学交替,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紧密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推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
      在工学结合安排方式上,低年级采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学院实习农场或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半天学习、半天参与生产,将学生4~5人分成一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对畜禽选种、配种、保育、育肥、疾病防治和销售等生产项目进行循环轮岗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提商。高年级采取“工作学期”教学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生产,将学生每4人编为一组,各组与合作企业签订合同,按饲养工的承包办法落实责任。在顶岗实践中,学生与生产工人一样,实行“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报酬,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
      (1)课堂车间化,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学生直接承担畜禽养殖任务,在全真的企业职业氛围中,在企业技术专家指导下,随着工作过程的展开,学生或在选种、或在配种、或在保育、或在育肥,完成具体任务,逐渐探索解决阶段性学习问题,实现了课堂车间化。
      (2)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企业化培养方法.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合一。学生在顶岗实践时实行“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专家)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分(酬)”的24字以项目为驱动的企业化培养方法,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接受企业培训和管理考核。企业作为“工作学期”教学及管理的主要负责方之一,按照员工要求管理学生,并为顶岗工作的学生安排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实行阶段考核,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合一。
      (3)“农场+公司”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和企业管理的合一
      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参与承担了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任务,教师除了有教师的身份外,还具有公司领导的身份,直接参与基地的生产和技术指导,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和生产经验,就没有生产上的发言权。这就迫使教师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努力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懂教学、又懂生产管理的“双师型”人才。
      (4)实施“双轮式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一。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为两轮。内轮:校内实训基地。第1-4学期,专业基础与项目训练模块,“内轮”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外轮:校外合作企业。第5~6学期,顶岗实习,校外合作企业。“外轮”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双轮式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升华了学生创业意识,积累了创业经验。
      三、根据“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学院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利用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到本院实习农场、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恒惠饲实有限公司、永州良种猪场等企业既管学生又管生产,加强技能训练,了解新技术,参与实际生产和技术攻关。
      目前,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有15个,合作企业20余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规模超过年均1 500人以上,形成了学校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毅,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最新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及自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务全书.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2期
1 1 首页| 前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