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校企合一 产学一体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省政府部门批准、国家教育部门备案、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是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院校,被齐齐哈尔市旅游部门批准为“教育旅游示范点”,现有高、中职在校生一万余人。
回顾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曲激扬高亢的进行曲,主旋律就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定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实施两个转变(办学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教育从适应型向创业型转变)作为实践载体,运用民办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学院积极探索的“校企合一、产学一体”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已成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教学案例;学院以学生为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寻求又好又快的发展。
近年来,齐齐哈尔职业学院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像是换装了强劲的引擎,驶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学院管理体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经过18年的艰苦办学,通过多次资源整合的实践,确立了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使沉淀资产增值上百倍,为全国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如何在“事实产权”的基础上获得“法理产权”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在充分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学院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效益。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转业者创新业,为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教育的支持。
2009年,学院提出了推进二级管理的改革思路,变教学单位(系)为办学单位,各行政部门转变成为办学单位服务的职能部门。通过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学院整体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展开,并逐层下放目标管理的自主权,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达到“下移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通过二级管理的实施,充分调动系(部)一级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院内部管理效能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院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探索“校企合一,产学一体”职教发展新路
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双基、双技,实践第一”的办学原则,在开发职业教育资源上独辟蹊径,变去市场找“企业合作”为“把企业娶回家”,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学校”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办企业”,创造了“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深化推进了校企合作。
(一)建立“专业法人制度”,为“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市场开专业,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学院于2004年开始施行专业法人制度。制度明确:学院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凡具备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均可根据社会需要申请开办新专业,经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就授予该教师为该专业的法定代表人,由其对该专业“承担教育责任,行使教育权利,获取相应利益”,为“校长治校、教师治教”提供了制度保障。
“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学院要求每一个专业都开办专业公司,使学生在专业公司里明确未来职业能力要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院先后创办了齐三机床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4S店、齐职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驾驶员培训中心等20个校办企业,覆盖了学院所开设的40个专业。
(二)“吃百家饭、走联合路”,践行“校企合一,产学一体”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针对企业生命周期短、转向快、经营风险大、不愿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土地征用和厂房建设上的问题,学院投入1000万元建成了机电类和汽车类两个系的实习基地的厂房,吸引企业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高达16.4米,装备有50吨、30吨、16吨、5吨天车的5600平方米现代技术加工中心——齐齐哈尔第三机床有限公司和2600平方米的北京现代汽车4S店以及汽车驾驶员培训中心等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教学实训模式,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学院建立的齐齐哈尔第三机床有限公司于2006年注册成立,目前已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拥有数控技术研究所1个、实验室2个、机械加工设备238台(套),设备总价值2240万元。公司经营业务涉及机床设计、机床大修改造、机械零部件加工等多个领域,是黑龙江省集生产、科研、实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工业企业,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场地需要,而且还积极参与企业间的合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合资、合作、独资、参股、控股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活动,是对“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深化、完善、发展的深层次创新。
(三)创设“第三学期”,发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职教模式的育人功能
“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学做合一”、“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为落实学院“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体验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学院于2003年创设了“第三学期”,即将每年的6至8月份独立地设置为一个社会实习实训学期。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由学校统一组织到校办工厂、专业所属实体公司以及对口的单位岗位,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学生在生产中作为一个“职业人”进行职业素质的磨砺,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是全国较早全面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校。
经过8年的积极探索,学院已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作知识为起点,以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2005年,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了职业生涯教育专门机构——职业发展中心,中心下设职业发展教研室、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办公室、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二级机构,现有专职教师15人,中心集信息服务、就业管理、课程建设、个体辅导、课题研究五位一体。
职业发展中心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等3门必修课、30多门STC职业发展系列选修课,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档案,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节、大学生职业发展训练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实现目标全人化、队伍专业化、课程系统化、辅导全程化、参与全员化、资源社会化。
学院被树立为全国职业生涯教育典型院校,黑龙江省教育部门两次在学院组织召开职业生涯教育专题会议。通过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是促进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着眼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落脚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突破点,成效显著,倍受关注。
在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院已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服务性、发展型的“产销结合”式就业工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经省教育部门审核,学院连续4年就业率超过90%,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经调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率达85%以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办学进程中,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教育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加快实现学院的“两个转变”,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路,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沿着“学校品牌靠专业、办学经费靠产业”的方针,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之路。(张振笋 贺明杰)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17日第7版
上一条:
高就业率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