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和责任为学生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范利仁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使这个冬天尤感寒气袭人,在各个企业纷纷裁员减薪时,周淑青开办的“新平河畔养殖公司”却逆势而动,积极吸纳返乡农民工来厂就业,仅一个月时间,周淑青的“新平河畔养殖公司”就安排10余人就业,给返乡农民工送来浓浓春意。周淑青是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2005届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依靠资源优势办起了绿色生态蛋鸭养殖场,现已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产品被认定为“绿色无公害鸭蛋”。富了,她并没有忘记父老乡亲,她建立了平河镇“蛋鸭养殖协会”,成立“新平河畔养殖公司”,对乡亲们进行养殖技术、防疫治病等方面的扶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面对金融危机,周淑青说:“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是困难也是机遇,会网罗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她的这份从容与淡定,来源于还是学生时,在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和培训,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用爱和责任为学生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内涵发展
增强就业竞争力
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内涵发展的起点,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1997年以来,一直坚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办学思想,不攀规模,重抓内涵,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育人”的内涵发展模式。从2003年的4500人发展到2009年7000人,6年只增加2500人,年增长9.3%,远低于全国年平均增长14%的水平。而在师资队伍、实训实习条件等内涵发展指标上的增长率均超过25%,有的指标甚至达到200%。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打造就业竞争力高的学生。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增加办学投入,不提高学费,只提高质量。近5年,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先后投资800多万元用于教师进修、提高实践能力和聘任企业兼职教师;投资3100多万元用于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6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的实训实习条件,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学生。近3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5.62%,专业对口率为86.7%,岗位稳定率为75%,毕业生平均起薪值为1828元。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为适应“三农”发展之需要和针对考生不愿意报考农科类专业的现象,学校以深切为“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面向农村考生,免费招收农机使用与维修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助力新农村发展。自2006年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共计免费或半免费招收学生150多名,免收学费200多万元,现已有20多名刚毕业的学生回村开展棚室化生产和开办农机合作社,走上了创业之路。
自2006年开展省级示范院校和2007年开展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以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先后派出50多人次,到黑龙江省27所高职院校进行辐射,开展专题讲座100多场,培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6000多人次,结对子支援专业30多个、精品课程50多门,共享示范建设成果30多项,有力地带动了全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范建设
拓宽就业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人才市场对接的路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与哈尔滨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构建了“校农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哈尔滨三大动力等大型企业合作,构建了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与国际农机巨头凯斯—纽荷兰公司、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引龙河农场等企业合作,构建了工学交替“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大企业的参与,突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突出全方位工学结合。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度的校企合作,实训就业的一体化就业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的比例提高了20%。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组建了由学校和企业骨干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分析,运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6门,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基础课改革被职教专家誉为“开创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之先河”,全国30多所高职院校来学院取经。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以设施作物生产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校企(农)合作方式,吸收哈尔滨市农科院、北大荒国家现代农业园等大中型设施农业生产企业、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带头人,以农业生产过程为导向,结合作物生长周期特点,以设施、生产任务、项目等为载体,将园艺工、蔬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根据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方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2007年招生的学生还未毕业,50%的学生已被大型棚室生产企业订走,还有30%左右的学生已经制订了回村后的创业规划。
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采取引企业生产入校,引行业考试入校,学生实习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技能培养与行业标准“零距离”对接。通过示范建设,新建或扩建北方寒地设施农业应用技术示范园、农机作业服务站等1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扩建汽车油泵调试维修车间、植物保护等34个现代化实训室(车间),新增100多个稳定的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凯斯—纽荷兰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农机新技术培训基地,建成4个满足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养成需求的校内实训室。学院还通过黑龙江省交通厅,将汽车行业的培训和考试引入学院,成立了黑龙江省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评中心,对汽车维修行业开展“汽车维修师”、“汽车维修工程师”、“汽车维修高级工程师”培训和考试,实现了行业考试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充足完备的校内外实训条件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保证,学院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100%,近两年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得40余项奖励,在2006年全国数控大赛中,冷雨、冯建栋两名同学分别获得第4名、第10名,在2008年全国产品部件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项目竞赛中,学院获黑龙江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订单培养”
校企同唱就业歌
牵手百家企业,搭建了订单培养平台。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引企入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环节有机结合,企业的能工巧匠成为传授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兼职教师。吸收企业精神和文化,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了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先后与上海三一重工集团、飞鹤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联想集团等108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企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用型高技能人才。近3年,已有1000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走上了工作岗位,占毕业生总数的25%。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得到人才支持,获得经济效益,学院解决学生就业,获得了社会效益。毕业生唐祖辉经过“订单培养”,在哈尔滨科浪汽车技术服务公司就业,现已成为公司总经理,公司2008年度上缴利税达到300多万元。就业于上海华普汽车公司的孟权利等三名同学分别被派往成都、济南和东北区任销售经理,为企业开拓了销售市场。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大动力企业每年从高校召入的100多名学生中,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占到半数以上,而且很多都成为了业务骨干。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就业走向国际。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通过“订单培养”拓展海外就业市场,参与国际化的人才竞争,并占据一席之地。2005年,有22名学生通过企业到日本就业,2006年,学校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签订2+1.5汽车检测技术专业联合培养协议,大邱工业大学负责推荐50%学生在韩国汽车行业就业,50%在国内韩资企业就业。2008年,学院与德国德累期顿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将开展IHK、HWK的培训合作,15%的毕业生将到德国就业。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走出了一条“订单培养”的就业之路。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黑龙江日报、生活报、经济日报等先后对学院“订单培养”特色进行了报道。
创业教育
打造乡村致富领头人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重视创业教育,将自主创业不仅作为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更作为成才的重要模式,学院逐步形成了“引、练、帮、扶、跟”的自主创业教育模式,走出了创业带动就业发展之路。
学院成立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服务中心,主管就业的院长亲自挂帅,抽调两名有丰富就业经验的系书记赴京学习创业教育课程。实行创业课程滚动制,从入学到毕业,学生可以随时跟班,还可以反复研修。学院定期举办讲座与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和学院创业优秀毕业生代表讲授创业历程,传授创业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了自主创业要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结合涉农专业特点,使学生在创业之始,就重心下移,扎扎实实地从农业产业、服务产业开始,走出具有农职校院特色自主创业的之路。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在学院创业中心学习的学生占毕业总数的50%,拟订过创业计划的学生占30%,自主创业的学生占10%。
在创业意识之外,学生本身的素质也制约着他们自主创业的步伐。为使学生能够能直接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院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设施农业专业运用“一个教师一个棚,一个项目一组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做项目,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会自主创业。针对“村村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学院制定了“0.3(理论知识)+0.7(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量身打造的专业技术训练,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学到经营理念,为学生自主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院还制订政策,募集100万元资金作为毕业生的创业基金,对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扶持。董震、董平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去企业就业,想自己开办“兽医门诊”,却苦于缺少资金。学院创业中心了解到情况后,从创业资金中支取5000元的启动资金,现在他们的“兽医门诊”,开办的红红火火,为周边村屯养殖户的病畜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并且他们还主动上门提供服务,解决急难,务实的作风和踏实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对于已自主创业的学生,学院定期回访,为学生提供创业导师和技术支持。对创业中有新技能需求的学生,学校提供免费进修的机会,实验实训基地向往届毕业生免费开放,供学生技能再提高。学生杨连富家里有10栋大棚,1栋日光温室,栽种了1100株绿提葡萄,年收益82500元,经过回校的再培训,年收将达到15万元,翻了一番。杨连富说:“有学校做后盾,走到哪里都我都不怕了”。
创业教育更新了学生就业观念,使学生克服了等、靠思想,主动寻找机遇,开发项目,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发展。近3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企业达到了20多家,吸纳了的百余名社会人员,40多名学生就业。学院通过创业的教育打造出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引路人。
(本文作者范利仁系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6日07版
上一条:
倾情服务学生 创建满意工程
下一条:
在互利双赢中拓宽和深化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