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 探索高职教育发展新路径
《纲要》对珠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并进行了中长期的定位与规划:“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这就是《纲要》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作为珠三角腹地、经济发达的顺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了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主体、继续教育、创业教育为延伸的全方位、开放式的职教体系。
作为职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学院党委书记刘海希望学院能够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这与《纲要》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
回望顺德职院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个脚印都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勇立潮头的年轻的顺德职院已经成为了中国高职发展的探路先锋。“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藩篱。”院长陈智教授在《不舍昼夜集》中如此阐述学院发展的核心理念。
为了紧紧把握《纲要》所赋予的重大机遇,学院积极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明确了未来发展专业布局。这些调整创新具体包括及时调整和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等等。目的就是为广东建立现代事业教育体系提供人才支撑,为珠三角成为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做出贡献。
顺德职院提出,2010年要把学院建成有国际影响、国内高水平、具有高职特色的、大众化的、开放式的现代地方院校。随着时间的临近这个目标已渐行渐近。在这个近期目标不变的基础上,学院提出要把贯彻落实《纲要》与制定学院下一个五年计划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先行先试。
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先行先试,顺德职院还将打造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等四大研究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为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顺德职院开办了相关的专业进行对接;针对《纲要》提出的促就业要求,学院加大力度以创业促就业,服务社会。
作为一所高校,顺德职院积极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学重点课题、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课题之十二———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还承担了其子课题之三———2020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与政策建议;参与其子课题之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实证研究。
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8所高职院校之一,顺德职院的培育方案、计划书已于5月6日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的公示,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预计8月份将完成培育工作,9月份参加验收。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一步先,步步先。顺德职院欲借《纲要》的东风,抢占发展时间差,实现新一轮的飞跃。
一、尝试——突破体制约束大胆尝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院的人才培养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第一线需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着这一宗旨,多年来,顺德职院培养了一批广受企业欢迎的人才。落实《纲要》,该学院将以新尝试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人才
“我们不是简单地培养技能人、半个人、机器人、工具人,而是要培养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陈智院长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一个集“课堂学习”、“环境熏陶”、“生活体验”三位一体的多维人才培养途径已经形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实践,学院不断创新工学结合模式,目前已与珠三角企业共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8个,校外实训基地276个。
教学链的延长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实用技能,在企业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做人与做事的言行统一,因此深受好评。10年来,顺德职院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学历虽然是专科,但动手能力强,而且能吃苦和具有合作精神。”不少企业老板这样评价顺德职院的毕业生。
“四点尝试”提升人才竞争力
《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之时,顺职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好机遇面前,顺职人决心继续大胆创新机制体制,力求实现学院发展上的“四点尝试”。
体制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学制。同时,积极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工作;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学重点课题、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课题之十二———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还承担了其子课题之三———2020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与政策建议;参与其子课题之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实证研究。
为了在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尝试新的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面对中职学校自主招收一批学生进行培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在培养有针对性人才上取得突破,顺德职院将根据产业行业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依据,对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技能训练等进行动态调整,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课程建设上,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中科技与人文教育内容的融合。如化工专业“涂装工艺”课程改革,顺德职院先行先试,将艺术设计系装潢艺术专业的相关内容融入该课程,形成了“艺术涂装”课程,这个新型课程把涂装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用人单位对这一专业的学生非常欢迎,学生的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举措——四大中心紧贴地方需求产业发展收获人才与技术支持
“顺应地方产业的需求,立足地方,服务经济,我们要‘零距离’。”陈智院长道出了地方院校如何对接地方产业的真谛。从华南家电研究院家电有害物质替代研发中心和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到工业设计和创意经济中心,再到低碳经济研究中心,每一个中心的设立,无一不紧贴地方企业的需求,为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
“零距离”对接企业技术需求
《纲要》提出,广东要把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顺德的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如何使这一优势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其中必须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关专家认为。
事实上,早在2001年,从顺德生产力促进中心落户顺德开始,顺德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以及省级的华南家电研究院家电有害物质替代研发中心……一个个集教学、科研、技术创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地纷至沓来,许多企业无法承担的技术难点在这里得到突破。
“未来,华南家电研究院的有害物质替代研发中心与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将继续立足顺德家电制造业,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需求对接。”
当前,发展特色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已成为珠三角地区促进产业转型的“突破口”和“加速器”。这一点在省里出台的《广东省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都得到了体现。
应对整个珠三角形势变化的需要,顺德职院以艺术设计系为基础,成立了工业设计和创意经济中心。据悉,该中心将与顺德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顺德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形成链条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校企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创意,进而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解决“三高”难题
一项调查显示,在佛山比较发达的机械装备、家电制造、精细化工、电镀等行业,基本都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难以满足地区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佛山市市长陈云贤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根据佛山市前3年的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今明两年约有近半任务必须完成,减排工作十分繁重而艰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热点。
而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的顺德职院也没有落后于这一股最新时代潮流,率先成立了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据悉,该中心将重点研究节能环保材料———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新型材料、低能耗———家电制造业中制冷设备的节能研究(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及高效低温材料)、低污染、低排放———制造业中的电镀行业中的节能减排等。
三、探索——合作办学建国际化专业“注智”珠三角现代服务业
从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到国际化的现代地方院校,十年间,“专业国际化”已成为顺德职院在竞争中突围而出的一大“法宝”。而随着珠三角“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定位的确定,这一“法宝”将为珠三角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人才支撑
去年7月28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数易其稿的《决定》将现代服务业放在首位。这一点与《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新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不谋而合。
但是,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在其关于珠三角都会区研究报告中指出,珠三角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失衡问题。第二,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准与经济发达水准以及国际水准有较大差距。前者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后者则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服务人才。
显然,国家也注意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在《纲要》中提出,“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三角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
以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事实上,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让专业国际化,正是顺德职院一直在努力实践的方向。以对接现代服务业为例,该院一早就与澳大利亚TAFE教育合作开办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引入美国饭店协会课程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按照国际标准打造酒店管理专业,并与英国洲际酒店集团合作共建“洲际酒店集团英才培养学院”,为学生在境内外酒店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该院还与英国爱德思教育集团合作开办工商管理BTEC班。
这种国际化之路在该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去年,顺德职院有120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师生挥师北上服务奥运会。该专业12名2007届毕业生以月薪过万澳门币的收入抢占了澳门高端酒店管理业。
为此,顺德职院加强了对外师资交流,以建立起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据悉,一年后,职院教师总量计划达到625-750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占全体教师总数的70%以上。此外,制冷与冷藏技术等4个重点建设专业计划招聘企业兼职教师87人以上,目前已落实82人。派往德国、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考察学习、参加国际会议的教师共有120人次。
此外,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各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顺德及珠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动向——办学者更是社会服务者以创业促就业服务社会
“今后,我们将着重加强继续教育、创业教育,以创业促就业。”除了自身的办学,顺德职院更注重“社会服务者”这个角色。“办学优势转变为服务社会的优势,社会发展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的理念已渗入到每一次服务之中,承担社会责任从来都是义不容辞。
承担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目前学院内已有省级检验实验中心两个:广东省空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省制冷产品研究中心。这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对顺德的产业升级作出了特殊贡献,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便利。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广东顺德创业培训学院落户顺德职院,不仅对具有创业梦想的人进行深度的创业培训,还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创业指导。此外,学院还成为了全国第一所退伍军人免费培训学校。两年时间,一万多人从这里走上了创业之路,同时在校也有一万余人正在接受培训。
为了促进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顺德职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目前已对口支援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佳木斯技师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
一切的一切,无不说明,顺职人不仅在办学上是把好手,在“社会服务者”这个角色上同样做得出色。
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
《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要“加快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其中,高技能人才要占技能劳动者的25%,要建立适合不同劳动者终身技能培训需求体系,力争在2015年,全体在岗职工接受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
这就要求顺德职院必须要把学校的发展与这一使命及要求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贯彻落实《纲要》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
学院现在设有广东顺德创业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平台。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上,他们将继续加强继续教育、创业教育,以创业促就业。一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以新技术寻求创业资助;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终身学习。
“办学优势转变为服务社会的优势,社会发展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这种双向促进、良性循环,势必使顺德职院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