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破蛹化蝶式的蜕变
孙军 张显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打破常规创新教学模式,把教室办成“车间+教室”,边教学、边进行专业实习,建设学校“全面+特色”,培养学生“合格+专长”,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走进该院一间“教室”看到:房间两边分列摆放着20台套电力及电气传动设备、变频调速设备和20台示波器,房间一角摆放着两台办公桌和两把椅子;20套课桌椅排列中间,房间正面墙壁挂着写字板。这既是学生教室,也是该院海尔学院电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训室,还是教师的办公室和工作间,可谓“四位一体”,耳目一新。
记者看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教室比比皆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已基本无踪影了。“车间+教室”的变化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两年前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逐步开始的。其实,这种表象的变化背后,蕴涵更多的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深层教学的蜕变。
----抉择
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有差异,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大学也有不同。这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决策者多年来一直探索,并付诸行动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外考察与借鉴,国内访问与交流,深思熟虑与探讨,大胆实践与完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以“修能”为核心,以“致用”为目的,教育教学必须与企业充分的“耦合”,教学必须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企业的真实情境。于是,“修能、致用”的院训和“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响亮地提了出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大胆付诸行动:借鉴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把一批批教师先后派往德国、加拿大、荷兰、韩国、日本等国家。教师眼界开阔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CBE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情景设计等,这些原来在书本上学过,听专家讲过,现逐渐被教师理解和实施。
而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去,谈何容易?首先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
据了解,示范院校建设初期,在学院的一次研讨会上,该院海尔学院副院长于志云讲述的一则雄鹰再生的故事震动了大家。老鹰寿命可达70岁,但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因为这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喙又长又弯。这时它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老鹰选择了后者,它进行漫长的操练,飞到悬崖顶端筑槽,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它先用喙打击岩石直到脱落,然后等待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喙把羽毛一根根拔掉。5个月后新毛长出,老鹰开始重新飞翔,重获30年的生命。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忠健博士深情地向全院教职工提出:要改革,要发展,要把学院建设成“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就要抛弃旧的传统和习惯,要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此,一场空前广泛而深入的课程改革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全面铺开。
----变脸
传统的教材和讲义不能用,那么向学生教什么?在国外学习研修归来的教师都明白,其实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一切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和岗位所需要能力来重新构建,而要了解这种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必须到企业一线去,同时吸纳企业人员参与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于是,教师纷纷走进企业,在一线调研了解工作流程,分析工作能力,企业人员纷纷被请进学校,参与课程体系构建和讲义编写。
机电一体化技术、商务管理(家电)等专业的教师与海尔集团等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在共同分析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形成了青岛地区机电一体化技术、商务管理(家电)等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该课程体系需要,制定、修订、完善了专业训教标准。软件技术专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实训教学、课程讲义编写、案例开发和整理、实训指导书编写、精品课程制作等各个环节,将软件企业实际项目开发技术应用、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技术文件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在借鉴荷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行业实际和教育背景,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彻底冲破原有的学科式大课程体系,依据一整套从事该职业所必须的“能力”确定了专业能力体系表,开发了一系列基于企业真实任务或职业能力的项目。物流管理专业还参与了山东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需求标准,制定岗位技能标准。因其工作成绩突出,山东省服务标准化委员会将物流技术分会工作机构设立在该院物流学院。
目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以 “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依据岗位需要和生产实际,编写开发的教材、讲义共有58种。同时,学校与企业还共同开发了一大批企业培训用案例。这些教材、讲义在学生技能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广泛使用,深受学生和企业欢迎。休闲管理专业的学生孙欢说:“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不枯燥,很实用,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重生
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随处都可看到身着工作服的人们,他们不仅有企业一线在学院兼职的技术人员,还有学院的老师,这是学院为老师们定做的教学工装,方便老师在授课中操作机器设备,有利“双师型教师”的塑造。此外,把传统的教务处改为“训教处”,一年两学期制改为春夏秋冬四学期制,包括把传统的教室变成工厂车间等等,这些表象巨大变化的背后是在强调一种理念,以及匹配新课程体系的一种授课方式。
旅游管理、软件技术、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实行的是项目教学法。要在过去讲这些专业课,老师手持教材、教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先讲专业概论,然后讲相关的理论知识,到涉及专业核心技能性的东西也只是在黑板上描述,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糊涂。现在项目教学法就大不一样了,原来的体系被打破,课程被分析到若干个项目中,而这些项目是依据职业所需能力精心设计的,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
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温黎明说,老师现在是三种身份,是讲师,也是专业导师,同时还是项目导师。专业导师就像企业专家,对教学项目进行设计和制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不为学生提供答案;项目导师则是对项目过程进行监控,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工作态度;讲师则解疑释惑。专业导师设计项目结束后,编辑项目手册,其中包括任务说明、项目背景介绍、时间期限、成功要素等等。然后召开项目会议,所有项目授课老师参加,让所有项目老师对项目手册都理解。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互通教学情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成为项目主体,因而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分别扮演项目涉及到的角色,比如领导者、沟通者、秘书、财务管理等等,项目不同,角色也不同,大家轮换扮演各种角色。今年9月份在青岛举行的一次国际性高尔夫巡回赛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部分同学前往服务。虽然刚升入大二,但是凭借对项目团队工作的适应性,他们的工作能力在赛事比赛服务团队中得以很好的展现,很快就有几位同学被注重效率的欧洲赛事官员提升为某项工作的主管,管理包括一些本科院校的大四学生和职业球童在内的赛事服务人员开展工作。赛事外方主管评价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对项目工作流程的熟悉,对项目任务的执行力和沟通能力都很强。
机电一体化、商务管理(家电)等专业则采用“讨论式”、“探究式”、“任务引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训教方法,将学习领域的训教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训教,以典型系统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完成各个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再进行工作分工,与企业车间一样,学生们在具体操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近日,刘哲老师在为学生上机械图学与测量技术应用课时,让学生测绘减速器输出轴。机电一体化专业2007级二班学生董正茂在确定轴的尺寸公差时,不知如何设置。老师引导他,让他通过实物操作,找出答案。董正茂说,这种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的问题,永远不会忘记的。
“实物教学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今年7月份在第三届“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的2006级学生张晓卫如是说。
如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训教方法,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带来教师备课方式的变化,过去教师备课主要是看教材、在电脑或图书馆查资料,而现在教师备课主要方式是在实训室熟悉项目工作流程,设计学生操作常见的问题,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这些问题。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把学习借鉴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和荷兰、加拿大的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理念而形成的自己独具 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概括为“五基流程”和“三化目标”,也就是“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实际项目的训教内容—基于行动导向的训教方法—基于等级制度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工学结合达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和实习就业一体化。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0日第9版)


下一条:
工学结合 培养航海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