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进名牌大学就业”说明了什么?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育人”的启示
“咱们学校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牛银迪、龚鑫等5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录用为实验员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以下简称为“陕工职院”)不胫而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时期,这条新闻不仅在学校引起了万余名学生的惊叹、激奋和震动,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陕工职院——这所具有58年办学历史的工科院校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和谈论的焦点。
陕工职院连续数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居95%以上,2007届3634名毕业生,陕西省教育厅认定的一次性就业率98.0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34个百分点。截至目前,2008届3729名毕业生85%已经落实了就业单位。
是什么原因使得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如此顺畅?
准确定位 打造高职特色品牌
“培养具有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始终贯穿在该校学生成才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陕工职院院长翟轰教授说:多年来,我们学院坚持立足机械装备制造业,面向西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国内率先定位为“教学培训型高校”,从专业构建、课程优化、教学运行、能力训练、素质养成等诸方面为学生搭建跨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和后续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努力为地方、行业工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娴熟、职业素质优良、发展后劲有力”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多年来,我们凭借装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办实习工厂的资源优势,积淀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建立了配套成龙的学生能力训练体系,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贯彻“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致力于打造社会认可的专业品牌,千方百计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是我们办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办学的落脚点,更是我们对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专业设置上,陕工职院坚持“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依职场变化优化专业、按工作任务改革课程”,基于职业平台构建和完善新的专业架构,突出机电类为主的专业特色,把专业办在行业企业的“兴奋点”和职业岗位的“紧缺口”上,课程设置紧扣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按照“人职匹配”的要求,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各个育人环节的基础上,促使毕业生“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尽快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急需的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
在将近一个甲子的蹉跎岁月里,这所学校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培养了6万多名高技能专门人才。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准确的学校定位孕育了办学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保证了培养质量,优良的育人质量打造出知名品牌。从这里,笔者似乎已经看到了陕工职院成功办学的立身之本。
注重实训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陕工职院发挥“前校后厂”的独特办学优势,坚持“教、学、做”融通并举的教学思路,积极推行“三通一渗透”的专业文化新理念,通过教学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该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对外为独立企业法人,是我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系列产品的定点生产厂家之一,年产值达3500万元,其生产五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工具磨床产品,畅销国内市场,远销世界各地,近年来自主开发研制的多种数控工具磨床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该厂对内是学院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实验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训导场所和优良的实践操作空间,学生利用在校约三成时间在工厂进行顶岗实习,为他们学习、掌握该专业工艺流程和尖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企业氛围。
陕工职院拥有4.5万平方教学实训场地、总值610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和63个各类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软硬件配套的专业或综合性实验实训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依托这种资源优势,学院可以为全院37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具有良好仿真职业环境的综合实践训练。在学生最后一个学年,通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服务、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职业领域的93个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的毕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为学生跨入职业生涯搭建了适应性很强的“人职匹配接口”。
校内设立了多个职业资格(技能)认证培训机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至少一项以上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坚持在全校学生中组织开展包括数控机床、焊接、钳工、加工中心操作、电子制作等十余项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精艺。参赛人数覆盖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浓郁的技能竞赛氛围。2007年,该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陕西赛区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校内实验室、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与校外生产企业实训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了该校“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技术中心+专业实训室)—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成龙并向校外实训基地、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为学院实施“精炼实用的教学与快捷有效的培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深化了陕工职院质量品牌的内涵。
多种路径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走进学院的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区域性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在各类生产型数控设备前,一群穿着统一工服的青年学子有的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埋头操作,有的在中心大厅里的“学习岛”听取讲解,浓郁的职业氛围和有条不紊的培训程序呈现眼前。生产性的教学培训和教学型的生产流程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笔者随机走访了几位正在数控加工中心进行生产实习的学生,他们告诉记者,像他们这些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学生,每学期根据所学课程至少有为期4至5周的专业实训,通过这种仿真职业环境的熏陶和实际工作过程的磨练,他们的操作技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这种环境中接受这样的训练,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将来到企业工作,肯定底气很足。
要把学生培养成将来的“能工巧匠”,教师首先要成为现在的“工艺强人”。陕工职院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训练,更重视教学团队、科技团队、管理团队的建设与优化,特别加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学院每年选派10%以上的专业教师轮流到校办实习工厂和生产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社会生产企业实习培训,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并及时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准备最新的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学院每年都要组织相当比例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校进修或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研修。到目前为止,该校50%以上的教师具有良好的双师素质、45%的教师具有硕士学历,已有数十名骨干教师在国外完成学业回来效力,一支数量充足、智能多元、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名师出高徒。这样的师资力量培养出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毕业生就不足为奇了。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也是陕工职院打造育人品牌的重要途径。该校先后与中国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日本电产(科宝)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开办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班”,实施“订单培养”。“顺达模具设计专业班”已经完成五期合作,176人落户企业;“中国民航班”三期培训的102名毕业生,经考核成绩优秀,全部被北京、广州、深圳民航录用,其中三分之一被分配到各大机场国际部工作等等,不胜枚举。这一培养模式,实现了“满足企业人才急需、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带动校企深入合作”的共同目标。
陕工职院的这种人才培养思路和有效实践,正是笔者寻找的该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优良成绩的有力佐证。
近年来,陕工职院的毕业生在各个从业岗位上创造了优秀的业绩:
汉江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个分厂。其中多半分厂的老总或副总是该校毕业生,全公司有多名中层干部、80%的技术骨干和30%以上的技术操作人员也来自该校。
上海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先后招收该校毕业生近300名,安徽山鹰纸业有限公司一次招收51名,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累计招聘该校5名毕业生担任实验员,负责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工业实践训练。
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智能化企业, 262名员工中93名是该校的毕业生,分布在各个重要岗位。公司认为,该校学生的总体素质在公司十多个院校毕业生中排名第二,而动手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排名第一。
……
这些事例,都是陕工职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诠释。
拓展功能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陕工职院除了完成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办学任务之外,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办学经验、理论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拓展办学功能,积极为全省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事业作出贡献,发挥了名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近三年来,陕工职院发挥在校内设立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机械工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数控工艺员、全国制图员资格培训点”等18个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鉴定工作站的辐射、服务功能,先后为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眉县职教中心、山东亿沣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兄弟院校提供了2170余名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培训。该院是陕西省教育厅确定的首家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2007年已培训中职骨干教师195名;学院积极参与“人人技能工程”,与地方政府合作,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下岗职工再就业教育服务、农民进城务工的短期培训等,1500人次受益,赢得社会高度评价。
作为一所工科类高等职业学校,陕工职院不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业绩显著,而且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为同类学校作出了表率。学院致力于建设校园先进文化,提出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育人理念,建立了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了80余个学生社团,创办了“美育讲堂”,并使数千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和美的教化,为学生创建优雅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真正使大学校园成为青年人的乐园。学院正在努力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诚信校园、和谐校园”,努力实现他们“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这一办学理想。正如学院党委书记李景兰研究员所说:我们高职教育不仅在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更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战线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牌职业学校,有着辉煌的昨天;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他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列,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这家学院仍然在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上,用自己的智慧、先进的理念和雄厚的实力,谱写着更加和谐强劲的新乐章。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邢胜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