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 (卢兵 霍雄飞 唐永泽)
日期:2008-09-25 浏览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自上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以来,至今仍然还是一件新生事物。从总体上讲,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过去几年中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较多地模仿和保留着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任务涉及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基地建设、质量控制、辐射能力等方方面面。我们认为,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系统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高职教育教学制度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必然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并且要以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和总纲,来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院紧紧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着力建立富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

  形成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首要的是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根据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实际,结合我院专业优势,从2006年开始,我们“以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以特定就业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据此构建准订单式专业教学体系”。经过调整整合,我院将原来的近80个专业整合为现在的19个专业群,并明确了每个专业群中的一个核心专业,从而形成了19个核心专业带动相应专业群建设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5个核心专业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

  基于这种思路形成的专业结构体系,与过去的专业设置相比,具有如下两个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一是专业群内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以实现专业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益及可持续发展;二是专业群内设置的专业方向,依据特定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增强了专业方向的岗位针对性,紧贴了企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

  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课程体系,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我们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抓好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

  第二个环节,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形成一组公共技术平台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

  例如,我院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其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还包括自动机与自动线、物流机械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3个专业方向。在该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机电一体化中级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构建起由6门课程、3项综合实训组成的公共技术平台教学体系,学生完成该平台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后,就能取得机电一体化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在后续的专业方向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的预就业去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在完成全部的方向课程学习和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后,可以取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为此,我们把课程开发作为示范性高职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我们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5个专业中的30门课程为试点,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往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回来后在自己所在的专业群中结合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本设计原则开发课程。

  我们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他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订、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建立30门课程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建立30门课程知识点素材库和虚拟实训项目,建立利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与共享平台,建立数字化的基于知识积累理念的实训与科技项目资源库,并使其中的多数课程达到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

  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也是以往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要着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校内的实训基地按工厂模式办,校内的工厂按实训基地办,成为“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的“教学工厂”,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目前,我们依托自主建设的校办企业和引进的校外企业,已经基本保证了机械、电气两大类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其次,要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化的实施运作机制,编制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建立了网络管理平台。这一做法实行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今年4000多毕业生在6月底就业率就达到了98%。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教学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和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根据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我们在学院定编、教学人员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明确了在专业系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定位,建立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制度,下达了教学人员定编的兼职教师比例,特别对5个重点建设专业及对应专业群提出必须达到专兼职教师比例为一比一的要求,等等。这些逐步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将促使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9日8版)

1 1 首页| 前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