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隆平精神 创办特色职院
陈兴中,肖宪龙,王志明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418000)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湖南省安江农校和怀化机电工程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任名誉院长。学院是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示范基地;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湖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怀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等。
学院能够取得一系列的骄人成绩,离不开隆平精神的指导。隆平精神,即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着眼长远、奖掖后学、汇聚人才的团队精神。隆平精神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克服困难的力量之源。在隆平精神的指导下,学院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一、面向“三农”,在科技创新中加快发展
学院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大胆探索创新,共取得以籼型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成果46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26项、国家级奖8项。
20世纪50年代,学校果树专业教师肖隆寿精心培育的“安江大红甜橙”享誉全国;70年代,作物专业教师袁隆平等经过艰苦探索培育成三系籼型杂交水稻,该项目于1981年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_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自1976年进入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共增产粮食4 000多亿公斤,创利润2 000多亿元;80年代以来,学校科技创新更是硕果累累,相继选育出了湘优102、威优49、威优64、威优402、八两优100、金优402、威优191等20多个高产、高抗、优质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推广到全国16个省区,为农民增收近千亿元。1988年青年教师邓华凤培育出国内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一1”,成为杂交水稻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1999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近年来,学校果树专业高级讲师黄渊基和助手成功开发出南方砂梨新品种——金秋梨,荣获全国星火科技精品展示会金奖。农作专业高级讲师肖杰华培育成的雌雄异熟棉,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另辟蹊径;在此基础上选育的棉花新品种“异优7号”,通过专家评审并成功转让。王聪田副教授在对无核碰柑无核基因的酶谱分析及杂交试验中,找到无核基因的遗传方式,在理论上对果树的无核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选育的“安农无核蜜香柚”已通过专家组评议,将成为我国南方柚类主栽品种之一。青年教师宋克堡发现的带有黄化标记基因的“标810S‘’在2006年8月通过省级鉴定,被确认为继袁隆平院士发现栽培稻雄性不育自然突变体以后发现的第四个水稻有利基因,对于促进杂交水稻研究和种子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隆平精神的指导下,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成果大都来自于生产实践,成果转化率高达70%以上。这些科研成果经过推广应用,农民增收数千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学院开展的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省级重点课题10项。
二、发挥农业高科技优势,高奏产学研结合交响曲
学院发扬隆平精神,坚持“以作为求地位、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立足优势办产业、结合教学搞科研、面向市场建实体”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开发为两翼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特色。
1.依托科研优势。发展校办产业,构筑科技开发新格局
学院是杂交水稻发源地,杂交水稻的科研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依托这一世界级成果和品牌优势,学院创办了杂交水稻研究所和杂交水稻新技术开发公司,以便及时将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制种开发过程中,学院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采取选准基地、与农户签订合同、学院负责技术责任承包的运作模式,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回收全部种子。近年来,学院在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共10个县市推广制种2万多亩,创产值4 000多万元,获纯利500多万元,帮助5 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学院建立的金秋梨开发公司,先后共培育200多万株金秋梨苗木,建起14个开发基地,成果辐射到全国9省区32个县市。此外,还结合怀化当地盛产杨梅的实际情况,成立了湖南金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出深受广大消费者亲睐的百代千年系列杨梅酒。这一举措开发了杨梅的销售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杨梅产业的发展。这些校办产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或就业机会,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八五”以来,学院科技成果转化22项,共为农民增收数十亿元,学院产业创收1 000多万元。
2.发挥科研优势,促进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
随着“三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及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日趋旺盛。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学院及时调整思路,整合专业资源,提出了“调整改造、开发创新、农工为主、拓展三产”的专业建设新路子。在改造和巩固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形成了农业种植、畜牧水产、机电工程、数控模具、食品加工、商贸管理等多个专业群。如种子工程专业,就是在《种子法》出台和种子市场放开后,为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新需求而整合原有农学、杂交水稻专业新组建的专业。为此,学院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上,突出技术创新的特点,打破专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对基础性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开发综合课程,重视特色专业的教材开发,如种子工程专业创办之初,即由前任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必湖教授亲自挂帅,编写了《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种子加工技术》及相关配套教材.着重体现了当代科技内容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3.发挥技术、人才优势,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长期以来,学院把努力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成果库、技术开发源和辐射基地、发展农业经济不可缺少的智力开发基地、向农民传授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作为奋斗目标。为此,学院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适用人才的培训力度。作为湖南省农村科技骨干培养示范单位,近年来,学院先后为省扶贫办、移民办,市畜牧局、农业局等开办专项技术培训班31期。为贫困山区培训农村科技骨干4 145名;开办“自主创业型”、“社会就业型”、“乡村技术人员”等培训班160多期,共培训农村青年9 516人,通过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订单培训”3 000多人,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做出了贡献。同时,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投向技术经济服务领域。怀化市鹤城区岩冲村有50亩黄桃果园,果树栽植7年多,产量一直不高。于是,教师王智课带领学生到果园对果农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果园当年产量增产到3万斤,获利4万多元,此后连续两年年均产果10万斤以上,年收入达15万元。当地果农从中尝到了甜头,高兴地说:“农民要致富,关键靠科技!”
近年来,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以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措施更有力。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实践,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采取不同的扶贫对策,分层次建立各种类型的产教基地;继承和发扬袁隆平院士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成果推广、技术创新一体化路子,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而且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以迎评促建为契机。创新观念谋发展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后,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隆平精神,发扬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产业活院”的办学理念,以“崇德尚能、精业有为”为训导,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1.转变教育观念.办学定位更加准确
学院继承70年办学沉淀的文化底蕴,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刻认识高职教育本质特征,树立“服务宗旨、就业导向、素质教育、能力本位、产学结合”等与现代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明确“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产业活院”的办学理念。
学院定位为: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坚持以高职专科学历教育为主体,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力构建以制造、财经、电子信息、农林牧渔类专业为主、文化教育类专业为辅的专业结构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五省周边地区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2.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为了长足发展,学院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资产置换、政府投入、校企合作、贷款融资等途径,先后筹集2 6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余万元用于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学楼基础设施。新建了学生宿舍两栋共21 600平方米,修缮教学用房39 000平方米,增容电力600千伏安;800多万元用于购买教学仪器设备,重点建设和改造了单片机、数控、模具、车工、网络技术等20多个实验实训室。此外,学院还新建了机电实训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及8个多媒体教室,完成了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电子阅览室、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建设。
3.加强师资建设,教师素质显著增强
学院按照“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坚持依法治教、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的方针,加大“培训、引进、促进”工作力度.开创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先后制定了《2006—201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带头人选拔管理暂行办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与管理办法》、《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等制度,出台了教师进修、科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近几年。学院用于教师培训和人才引进的经费近100万元。
二是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素质。近三年,学院从企业聘请高级技师、技师10人作为实训指导教师;聘请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邓华凤研究员、湘潭大学谢桂兰教授等18名客座教授。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承担“科教兴村富民计划”项目,开展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和实践教学技能比武等活动,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学校有4位教师先后由农业部选派到埃塞俄比亚、南太平洋群岛等进行技术援助,受到中国驻外大使馆的表彰。
三是重视对青年教师培养和指导。学校每年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新进教师从业务知识、师德规范、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培养制度,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比;有计划安排他们到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锻炼、教学观摩与比武等活动,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是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出台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关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强化教师“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和“就业意识”。同时,通过培训、评价与考核、教学比武和评优表彰等多种措施与活动.增强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
4.适应社会需求,育人模式渐趋科学
学院坚持以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按专业大类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积极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为学院的专业设置、调整、改造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近年.学校增设了物流管理、农村经济与管理专业等6个新专业。同时,学校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等8个专业进行了改造,带动专业群建设。
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实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校安排制造类专业学生暑期到大型企业进行“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实践技能”生产实习;农牧类专业学生根据生产需要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应用电子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合作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同。二是产学结合,多途径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如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开发了“教务排课管理系统”、“通用试题库管理系统”等20多个软件;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承担了湘西酒业有限公司的产品推广营销策划方案制订与实施。三是“以产养训”,努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效率。机电实训中心建成以来,承接湖南恒裕钢结构有限公司零件制作订单10余万元;花圃专业学生为校外企事业单位培育花卉2 000多盆、优质果树苗木数十万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5.调整课程结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
学院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构建相互区别相互融合、高职特征明显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合,构建特色通识课程平台;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为度,实施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构建职业技术平台课程体系;强调以培养学生专业特色技能为目标,构建专业选修与职业认证课程体系。
学院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综合化、项目化、校本化重组课程门类,整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一是推行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避免授课内容的交叉重复,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便于教师践行高职教育理念。如农林类专业将《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土壤肥料》等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机械类专业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工程力学》、《公差配合》等整合为新《机械基础》等。二是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如数控技术专业增设了《MasterCAM》、《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市场较为流行的应用软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到最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三是学院开设了16门公共任选课程和数十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关键能力。如《体育舞蹈》、《社交礼仪》、《插花艺术》、《宠物养护》等课程,
学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而且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教育、科技和经济建设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隆平精神的指导下。学院一定能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取得更大的成绩。
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6期
下一条:
推进示范建设引领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