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要关注高收益背后高风险
来源: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 日期:2009-05-05 浏览

地质找矿要关注高收益背后高风险


  日前,内蒙古44宗探矿权经过10天的挂牌出让和现场竞拍,31宗探矿权各得其主,总成交价款4102万元,是总起始价929万元的4.4倍。这是去年10月内蒙古矿业权交易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首次向社会出让探矿权。
  让社会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趋之若鹜的是地质找矿的高收益。然而,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保胜提醒:“在找矿过程中,物化探异常并不都是由可开发利用的矿床引起的,地质找矿的勘查风险非常大。”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成功
  内蒙古此次挂牌出让的44宗探矿权是自治区基础地质工作成果向社会投放的第一批项目,共有来自国内13个省市区的55家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参加了公开竞拍,其中有不少是民营企业。
  在此次31宗探矿权竞买中,参加竞买单位最多的是赤峰市翁牛特旗南店银铅多金属矿普查,共有12家单位参加了竞买,最终以175万元成交,比起始价16万元高出159万元;而位于科右前旗的另一多金属矿有7家单位参加竞价,经过40多轮的激烈争夺,最终以起始价11倍的价格成交。
  实际上,这样的成绩是在金融危机对内蒙古矿业产生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取得的。参与此次竞买活动的内蒙古矿业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明认为,与2008年下半年之前的4年时间相比,内蒙古的开矿热度减弱了不少,受金融危机影响,内蒙古的矿业开发企业估计有一半以上停产歇业或开工不足。
  这在此次探矿权挂牌出让的总体情况中得到了应证。此次共44宗探矿权,其中有13宗因为无人报名竞买而被收回,有4宗只有1家单位竞买。
市场化轨迹:“先分散,后统一”
  内蒙古矿业权市场化出让起步较早,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除煤炭资源和为国家、自治区重大项目配置的资源外,矿业权全部采取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市场出让,市场化运作的体制和机制基本建立。
  矿业权市场化让内蒙古收益不菲。2008年全区矿业产值达到近千亿元(不包括油气矿产),是2004年的7倍,占当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4%.据统计,2008年全区资源税达到22.06亿元,是2004年的8.5倍;2008年全区采矿业税收达到84.04亿元,是2004年的10.6倍。
  大投入带来大成果,五年来内蒙古共发现和新探明煤、铁等8种主要矿种矿产地609处,其中大型矿99处,查明煤炭资源储量增加到7016亿吨,跃居全国第一位。
  内蒙古矿业权市场化轨迹呈现出“先分散,后统一”的特点。2008年10月,内蒙古矿业权交易服务中心对外挂牌办公,建立了全区统一有形的矿业权流转平台。
  内蒙古矿业权交易服务中心主任董少谷说:“交易服务中心的正式挂牌,对于培育和发展自治区矿业权交易市场,规范矿业权市场交易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找矿成功率仅为百分之几”
  内蒙古从2004年开始加大地勘投入,将地勘事业置于市场化范畴,吸纳社会力量充实到地勘事业中,实现了中央、地方、社会三元并举力推地勘业。
  据介绍,至2008年,中央在内蒙古共投入地勘资金12.1亿元,内蒙古政府共投入地勘专项资金44.73亿元,拉动社会投入矿产勘查资金105.73亿元。
  让社会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趋之若鹜的是地质找矿的高收益。据介绍,投入一定资金找矿,一旦成功,其收益可达找矿投入的成百上千倍。
  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银矿,投资者找矿和生产投入数千万元,而其收益在市场行情较好时能达到每年5亿多元。
  王建明认为:“地质找矿成功率仅为百分之几,绝大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可开发利用的矿床。而且,投入大,占用资金周期长,普通单位和个人承受不了风险。”
  在此次内蒙古44宗探矿权竞买单位中,竞得探矿权的国有地勘单位仅有4家,而内蒙古地矿局所属24家地勘单位,只有内蒙古矿业开发公司1家单位竞标成功,其它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实力不强,竞争力弱,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资金参与竞买。
  内蒙古矿业开发公司在自治区地堪单位中占据领头位置,2008年公司总收入4亿元,实现净利润1.8亿元。目前,该公司拥有29个探矿权,其中15个是从市场上买来的。
  今后,内蒙古将分批陆续以市场方式出让基础地质工作成果的探矿权,进一步推进矿业权市场化建设速度。董少谷根据多年地质工作的经验坦承:“如果有1亿~2亿元,可以做地质找矿,如果仅有1000多万元,最好别做。”    (来源:中国有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