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力争成为经济繁荣“发动机”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实践,中南大学近日决定开设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才试验班,为企业培养领军人物。与以往在大学中教授课程不同的是,这批试验班的学制采用4+1+1年的方式,自本科开始,学生课程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现场学习,而授课的教师中30%来自企业。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表示,此举是力争通过6年创新培养,为国家造就一批工业企业的领军人才。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基地5个。在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从国计民生的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形成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优势。
该校党委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发现,现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和结构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求。该校党委在多次专题研究后形成共识,认为高等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应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决定在今年招收200名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本科生,实行面向工程一线的试点培养。
学校成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由院士、资深教授、博导及企业一线专家组成,负责指导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本科生的教学。试验班的部分课程聘请企业专家主讲,外聘教师的授课量将达30%以上。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除学校指导教师外,还聘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
校长黄伯云认为,借鉴学校业已实行的工程硕士生、MBA、软件生的管理办法,试验班力图实现建立校—企培养联合体,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协议,融入企业技术、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培养条件,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为国家打造一批能够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
服务经济转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承担起经济繁荣“发动机”的责任,一直被该校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南大学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中,班子每个成员对口一个以上的地市单位,主动前往联系调研,看看高校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在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恰好可以在其中发挥科研优势。”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学校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企业技术咨询、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等方式,深入云南、广东等地,帮助企业保持稳定增长,抗击金融危机。
中南大学与云南蒙自矿业公司共同组建了产业化基地,先后派出一批博士分别担任公司的负责人,以及核心技术部门高管,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由原来采选冶单一发展、产值不到1个亿的小型矿业企业,成长为集资源勘察、采选冶、材料于一体的,产值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基地公司新增就业岗位3200个。
与中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前期技术研究的中国铝业公司,通过自主设计和集成创新,建成了我国首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铝及铝合金现代化热连轧生产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成套控制技术与工艺,并取得授权专利12项,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年新增利税5.3亿元,人均产量及人均利润为同行业之最。
在抓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学校坚持做大做强“学科性公司”,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了诸如“博云新材”、“山河智能”等高技术创新企业近70家,创制高新技术产品300多项。学校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将力争形成超过100家高科技企业集群。
(来源: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