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草莽”晋身“主流”
来源: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 日期:2009-08-27 浏览

当“草莽”晋身“主流”


  在获得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基金数千万美元的高调注资后,本该志得意满的讯联公司总裁陆波,却陷入无边的愁绪之中。
  时间回到2005年。陆波供职于一家国内顶尖的大型通讯制造公司,担任手机软件开发部经理,颇受领导赏识。“山寨热”兴起后,很多同行放弃大公司的优厚待遇,开始自立门户,在手机细分市场上赚到第一桶金。有多年手机研发经验的陆波早已厌倦了大公司的按部就班,看着朋友们在自己的Design House里热火朝天地奋斗,他终于按捺不住辞职了。不到半个月时间,陆波招集软件、硬件、物料、营销等各部门的好友若干,组建了讯联手机设计公司。
  凭借多年业内经验和丰厚人脉,陆波领导的讯联公司发展迅速。对讯联来说,手机的研发和制造不是问题,关键是打开销售渠道。虽然是工程师出身,但陆波对国内手机销售渠道的状况也了如指掌。他深刻体会到,厂商拿走大部分利润,代理商和终端拿走小部分利润的渠道模式,是打击终端商家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陆波大胆改造价值链:讯联公司只拿10%的毛利,剩下15%~20%的利润由渠道分销商分配,但前提是必须买断货品。巨大的利润空间使渠道商全力推动讯联手机的销售。短短一年,讯联公司推出数款热销机型,盈利数千万,企业规模也扩大至100多人。
  陆波不但对技术和市场有着天生的敏感,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不少招数:讯联的高管都没有独立办公室,也没有秘书,预订酒店、机票都要自己来;非技术开发人员的电脑都买二手的;办公区租的是民房。同时,公司尽一切可能提高资产周转效率,缩短采购前置期和渠道库存期。在公司业务不断延伸、市场不断扩大的时候,陆波很少考虑通过增加管理层级和人手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IT系统的增容来实现对采购、物料、财务、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所有这些,使讯联成为行业内固定成本和费用率最低的品牌厂商之一。
  随着公司的日渐壮大,问题也渐渐凸显:首先,讯联的利润空间一直处于一种受挤压的状态,公司通过渠道的力量实现销量拉升,但当企业壮大,寻求更高的毛利率成为必然的选择。另外,公司一直占据的是低端手机市场,大多数用户对品牌不敏感,但随着公司业务朝高端智能手机领域推广,品牌效应的缺失就成为重要阻碍。
  这时,著名风投TKL主动找到了陆波,表达了投资的意向。陆波正苦于缺乏资金打造品牌、提升研发实力,TKL主动递过的橄榄枝,正解了陆波的燃眉之急。双方一拍即合。
  讯联手机开始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频频亮相,成为同期曝光度最高的手机品牌之一。研发团队突破了一百人,研发投入超过千万美元。同时,公司在管理层级、人员配置上也经历了调整,大规模招兵买马。陆波依稀觉得,讯联越来越像他的老东家了:管理费用越来越高、沟通效率大打折扣,决策越来越慢。同时,保持与TKL的良好关系,协调双方在企业发展速度、规模、盈利等方面的矛盾,也花去了陆波大量的精力。
  陆波忽然想到国内一位著名的企业研究专家讲过的话:“国内企业追求规模,只有死路一条。”难道规模和灵活性真的无法统一?当“草莽”晋身为“主流”,是否必定无法摆脱“主流”们身上的通病?
  评论
  杜奎松:让大象跳舞!
  陆波和他的公司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彼得。德鲁克引用了生物学家的话来描述公司的发展:甲壳动物在大小和复杂性上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这个程度就必须有个骨架。陆波和他的公司面临的就是这个蜕变。
  规模
  公司的规模和灵活性的确是个矛盾。那么,企业为什么必须追求规模呢?因为效率和成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提到的分工,使企业的效率大幅提升。“分工使公司产生部门”这个命题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了分工的部门公司还要“做大”呢?因为规模才能带来单位成本的下降。
  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公司追求规模是企业发展先验的命题,并不只是哪个企业主观的志向和豪情。陆波和他的公司走向规模化并非他的策划,是企业发展进入了“青春期”。固然企业主多数有“做大”的梦想;企业发展也有“做大”的内在要求,可是市场当中的企业分布像一个金字塔,能站在塔尖的毕竟是少数。
  说国内企业追求规模是“死路一条”,是一句“真实的谎言”。从现象上看的确不假,但实际的概念已然被混淆。就像对一个小朋友说:“你还是乖乖地做小孩吧,长大成人问题很多!”规模化是一种客观的发展阶段,而不只是主观选择。
  灵活性
  陆波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感到公司越来越有别于创业时期的那个“没有繁文缛规”的灵活团队。随之产生的问题让他有些苦恼。作为决策者,陆波应该了解这是企业发展当中“健康的阵痛”。
  想在规模化发展阶段拥有创业时期的灵活性是不现实的。就像自行车固然灵活,可是交通能力远输于汽车;用汽车的灵活性和自行车作比是没有可比性的。陆波追想创业当年的企业灵活性只能是一种回忆,重要的是怎么样面对现阶段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灵活性。
  灵活性的本质是管理的应用和管理的效能问题。公司的管控必然要由靠个人智慧转向靠管理体系。在已经拥有数以万计员工的企业里面,也可以用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做法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沟通效率;也可以通过网络和管理软件系统实现灵活性和沟通效能。总之,形式是可以多样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大象能跳舞。
  陆波的公司是一家技术型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必由之路;面对同质化的市场,没有品牌就没有溢价,企业将举步维艰。缺少了资金的投入和团队的发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都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从“草莽”到“主流”是陆波必然的道路。从“草莽”到“主流”、从“经营”到“管理”,陆波和他的公司应当转变角色和思维,从灵巧的“甲壳类动物”蜕变成身姿敏捷的“有骨架的哺乳动物”。
  (《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