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求职,应要对号入座
来源: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 日期:2008-05-30 浏览


网上求职,应要对号入座



    学生求职
    竞争压力大,不放过任何机会
    (天津市)南开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刘月波主任介绍,目前,“网申”已经成了现场招聘供需见面会之外,最受大学生关注的求职新渠道,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向用人单位申请职位。一些较大型的用人单位通过自有的网络平台对外公布招聘信息,并明确在某一时间段接受求职人士的申请。知名外企、大型国企和大型事业单位是这类“网申”信息的主要发布者。二是通过中介网站申请职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毕业生对“网申”的竞争心存疑虑,也多次被“悄无声息”地拒之门外,但绝大部分毕业生还是抱着“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心态对“网申”跃跃欲试,主动加入企业、机构“网申”行列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正随着就业高峰的到来而迅速壮大。
    企业择才
    设“门槛”重名校
    宝洁(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达了招聘方的苦衷:“每天打开邮箱都会看见大量的邮件,简历蜂拥而至,大量不符合条件的简历也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情,信箱随时都处于‘爆炸’的边缘。”他说自己很能理解学生们“求职若渴”的心态,但也希望他们能够仔细阅读招聘要求,对号入座,不要“有枣没枣打三杆子”。
    从两种“网申”的受欢迎程度看,前者最受毕业生青睐与追捧,但由于“门槛”高,真正能让更多毕业生直接参与、有效参与的还是后一种“网申”。相比之下,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更容易通过大企业、大机构“网申”获得职位;而非重点院校的学生则更多地参与到就业中介网站牵头的“网申”中。
    刘主任说:“由于‘网申’多是以发送简历和求职信的方式进行的,用人单位很难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很多情况下,‘名校’就成了企业作出用人决定的重要依据。”目前“网申”成功率较高的学生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院校。
    刘主任建议说,目前某些大企业的“网申”存在高门槛,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普通高校的学生不要因此而气馁。毕竟就业市场早已市场化,就业机会存在阶段性和随机性,学生应该抓住机会,作为普通院校的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实际能力,客观而自信地展开与名校学生的较量。
    另外,外语水平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在“网申”中优势明显。这是因为一般大公司、大单位的“网申”,除了要求毕业生如实填写个人资料、求职简历外,往往还要求毕业生用英文在线回答一些开放式题,或完成性格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等。
    一边忙着使出浑身解数参加企业的校园宣讲招聘会,一边通过“网络”成批成批地投递简历,向用人单位提出求职申请,回答用人单位的各种问题——“网申”已经逐步走出了几年前辅助求职的尴尬境地,成为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必经之路。
    记者近日在“网申”话题的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否出于个人意愿,网上求职这一新型的招聘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人求职的新选择,成为广大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及经历。
    但与此同时,广大“网申”者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毕业生已经通过“网申”获得录用机会;有的毕业生则屡试屡败,却又不得不屡败屡试。
    双赢“网申”
    广种薄收
    便捷“网申”广受追捧
    这几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大四学生小琼沉浸在兴奋中。一个月以来,小琼已经通过网络投递了近百份个人求职简历,终于在最近接到了浦发银行塘沽开发区支行让她前去面试的通知,几天前她通过了面试,如愿以偿地成为浦发银行的试用员工。
    “以前不太相信‘网申’的成功率,因为全国有太多人竞争同一个岗位,不确定我的简历是否真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小琼说,直到“馅饼真的掉到自己嘴里”,才发现“网申”的确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求职渠道。
    借助网络的强大优势,众多企业也开始首选在网络上发布招聘信息,静待贤才上门。
    在汇丰银行工作多年的宋本帅先生称:“现在,我们银行基本上采用网络招聘新人,每年都会招几百人,省时省力。”在他看来,网络招聘取消了地域局限性,全国各个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都能看到自己公司的招聘启事,并且不用安排大量人力前往各个招聘会“赶场”,只需坐在办公室中阅读简历后,安排面试即可。
    竞争激烈催生“海投族”
    “网申”虽然简单方便,但申请人所面临的更大的竞争压力,使不少大学生对这种新型求职方式半信半疑——既乐意通过“网申”拓展就业渠道,又担心“网申”竞争激烈,轻易地就被对方筛掉,浪费了自己白白努力两三个小时填写的资料和心思。
    正因为如此,“网申”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不少大量投递简历的“海投族”。
    天津大学应届毕业生刘海亮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学的是冷门专业,所以从一开始选择就业方向时就没有局限于本专业的范围内,不由自主地就成了“海投族”。
    对于求职者来说,自己坐在电脑前投了无数份简历,然而收到通知的几率却是微乎其微,最多只能收到一份电脑自动回复的邮件。在从网上投递材料的这些企业当中,给了刘海亮回复的只有两家,但他依然坚信这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了,“都知道‘网申’是广种薄收,能有‘收成’已经是万幸了。”
    提供虚假信息“借脑”做调查套取个人资料
    毕业生求职提防网络骗术
    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的信息不乏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伪劣产品”。
    南开大学bbs某论坛版主mybell气愤地说,前不久有一家餐饮网站在“兼职信息”、“招聘信息”和“走向社会”三个版面上长期反复发布同一条招聘信息,但有同学打电话过去咨询,才发现他们根本没有招聘的意思,只是想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公司。
    天津大学大四学生李元也表示自己有过类似遭遇,曾经有一家知名IT企业以“招聘”为名,向他以及不少同学提出一些技术问题、行业问题,表面看是了解他们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却是免费“借脑”——做社会调查。
    另外,如何保护好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不致轻易泄漏也是很多学生特别关注的。
    南开大学学生付东鹏是用学校的邮箱“网投”个人简历的,从那以后邮箱里就经常收到很多办证、发票代开等等垃圾邮件。
    专家建议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增强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来源:北方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