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职教育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日期:2009-09-15 浏览

阚雅玲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511483

  人才市场供过于求,必定影响教育市场的发展。教育市场与人才市场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的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低、收入差,会直接影响今后新生的入学量。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这样的发展能否保证和达到一定的教育质量?这样的发展规模会否使毕业生就业率大幅度降低,如果大量的毕业生不能就业或岗位、薪水较差,必然会影响各院校的招生,也可能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应该承认,如果我们高等教育本身在体制、制度、办学条件、办学模式、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不能进行充分的改革和调整,这样的风险也可能会发生。而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保证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就业是衡量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高等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各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都通过排行榜来体现,而排行榜则主要是以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当年的年薪收入为依据。目前我国也出现了像广东省那样对各高校按就业率排名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学校、一个系、一个专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和衡量一个企业、检验一种商品极为相似,一看你的商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有多高的市场占有率;二看你的商品价格如何,能带来多少收益。这正是由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产业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他的价值并不单单体现于他在学校能考多少分,而关键在于他毕业后能获得社会的多少承认,说白了就是能拿多少薪金,劳动力的价格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之所以用毕业生就业率而不用新生入学人数来考核学校,使人联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考核企业不是以产量、产值而是以销量、销售收入做为考核指标。而教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区别在于,它的收益在于你招生多少,而不直接在于你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年薪,但是两者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的关系,从长远看后者决定前者,这也正验证了其它产业所坚持的"以销定产"。

  二、树立"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企业界,"以顾客为上帝"已成共识,而在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还有一定异议,但不管你是否愿意,"以学生为中心"已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法逆转。虽然教育市场在短期内总体上还处于供不应求,但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已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作为消费者甚或投资者的学生和家长,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于教育的投资越来越理智和成熟。他们对教育的投资,希望得到应有的回报,希望他们的人力资本能够有较大幅度增值。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以学生为中心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以学生的"什么"为中心,勿庸致疑,肯定是以学生的的就业为中心。教育提供的是一种知识产品或教育服务,学生是接受服务的对象,它是受益者,但最终的使用者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政府等。所以"就业"是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教育质量如何关键要看,你所传授的知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你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我们必须要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有超前的知识和思维,要深入市场和社会,掌握用人单位在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为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合理的定位。不管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总是呈金字塔结构:因而对你所服务的劳动市场定位是各高校的首要任务。其次是专业设置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根据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预测,不断调整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以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使得毕业生能够在劳动力市场顺利找到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第三,是人才的培养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资源虽由市场调节,但受许多因素影响,很多院校的大部分毕业生会在本地就业。因而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第四,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企业组织形式和技术创新的变革,外向型经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经济的发展,对用人标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市场对高层次实用人才的需要、对人才多样化、专门化、智能化和复合化的要求以及对法律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等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等。这一切都是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

  四、确立以学生职业规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虽然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但毕业后转换职业岗位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一辈子都从事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职业的人也为数众多,这不仅造成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些人职业生涯中错误的驿站。即使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也大多不清楚自己毕业后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因而当大学生走出校园,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摸索和理论培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而,"就业"应是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一部分,或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如何开好头、起好步,如何让大学生以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最优的知识能力与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则是职业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职业规划辅导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从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从大一至大三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就业指导"这碗只有毕业生才能囫囵吞吃的快餐,变成大学生人人吃、月月吃的"家常饭"。除了开设必修课,就业指导还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原则,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确立以学生职业规划为中心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入校后,先不分专业,避免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定职业生涯。第一年首先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辅导,从价值观的确定、自我审视与自我分析、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等方面进行辅导,从而以更成熟和更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这样便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行动并为职业人生做好各项准备。然后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习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职业规划、成功素质训练等。这一年的时间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了解预测发展趋势,分析认识个人的兴趣及潜能,从而制定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从第二年开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第二年至第三年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这期间要彻底实施学分制。教育要真正体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以专业或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各种需要为目的上来,从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备课用同一种模式、上课用同一种方法、考试用同一把尺子、评价用同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培训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鼓励个性与创新,使学生真正做到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高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