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是高职的生命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日期:2009-09-12 浏览
在高职办学的诸多问题中,毕业生就业难是个突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就业率是高职发展的着力点,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的生命。

一、就业率是高职发展的着力点

高职学院要发展,除了硬件要满足需要外,离不开招生规模、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三个基本方面,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1.就业率影响招生规模 高职招生难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尽管影响招生的不定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看,出口影响进口,招生难的症结在就业难。就业是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愿望,如果看不到就业前景,自然就影响上学的积极性。学生及家长们知道如果毕业后就业无望,他们不仅白白付出了学费、生活费等高额的直接成本,还失去了高中毕业后直接去打工挣钱的机会。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就业问题推向市场了,学校不必再对学生就业问题负责,这是一种短视观点;其实,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命运,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前途。

2.就业率反映教学质量 高职学院必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一切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的着力点,高职教学工作的依据,一方面是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笔者以为后者是第一位的,必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来考虑如何依据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获得一张就业通行证。如果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组织等都不适应市场需求,对学生就业没有帮助,那么我们自认为多么重要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对国家和社会也毫无意义。因此,教学工作应围绕就业展开,一切为学生的就业打基础、做准备、创条件。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分数,也不在乎是否获得多少证书,归根到底,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3.就业率展示办学特色 高职与普通高校具有不同的定位、功能和本质,尽管普通高校也有就业问题,但其目标更主要的是进行通识教育,培养的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职业方向,受教育者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将来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属于“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如果高职学院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没技术,实用型人才不实用,职业人才无职业,那必然失去其个性,最终也将失掉其根本。

4.就业率体现以人为本 高职学生最根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莫过于毕业后能顺利就业。高职学院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应当千方百计为广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通过各种渠道、途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二、提高就业率的思路和措施

提高就业率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应统一部署、协调合作,最重要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 ①树立“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和多种体制办学必然要求变“校方”为中心为“学方”为中心,高职学院的一切工作应从学生的就业需要、成长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正当利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②树立培养“高级蓝领”的人才观念。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适应特定职业领域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的“高级蓝领”。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特定职业”,高职培养人才只能是适应特定岗位或岗位群,而不是通才;二是“蓝领”,也就是基层第一线需要的建设者;三是“高级”,就是要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于一般技能型人才要求。这种定位的人才模式,可以概括为“理论够用、技术管用、特长好用、吃苦耐用”。③树立“从就业看质量”的观念,教学质量或学生质量的高低,看就业率,看是否受用人单位欢迎。

2.搭建平台,促成产学联姻 产学合作机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体做法有:①成立学院董事会,由主管厅局、直属单位和行业基层单位等组成,统筹教育资源,共同参与学院管理,共商学院改革与发展大计,密切学院与企业、行业及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为开展联合办学、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平台。②建立校外专家“智囊团”,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业内专家学者,组成学院发展与产学研合作顾问委员会,参与对学院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帮助制定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教学计划;建立广泛的人才供需网。③校企联合办学,学院和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学院教授与企业专家、高工共同执教,实行优势互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尽量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缩短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院也尽力为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职工岗位培训、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提供优质服务。

3.适应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适应就业市场需要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高职毕业生才能受欢迎。①在指导思想上要克服“以我为主”的运作模式,变从学校能力出发为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一些没有社会需求的传统专业,无论有多悠久的历史,有多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多完善的师资和设备,要舍得忍痛割爱,尽快转轨,主动求变也好,被动淘汰也罢,都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要求。②广泛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在制定招生计划、确定专业结构和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减少主观盲动;要切实搞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从历年的就业状况统计表中分析专业需求的走向,为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③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如可以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开设“定向班”,开展“订单教育”,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市场需求量不大或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职业岗位,可以由企事业单位与学院签订“订单”,学生按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培养,毕业后到特定的单位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减少企业培训的成本。④改进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重强调实践,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技能;要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办法;教学过程中要一切着眼于市场、着手于素质、着力于就业。

4.策划营销,引导人才消费 如果把教学部门比做企业的生产系统,那么就业指导部门好比企业的营销系统,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就业指导部门在工作领域上应从应聘技巧的指导,拓展到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在工作层次上应从发布毕业生信息、参加人才招聘会等浅层次,上升到制定一系列营销策略的新高度。①开展学术营销,做企业的人事顾问。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组织开展有关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课题的研讨会、研修班,免费邀请相关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领导或人事部门负责人参加,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用人理念,引导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培育自身的毕业生就业市场。②开展培训营销,培养毕业生就业推荐的代言人。经常地组织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技术主管、技术骨干到学院培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或提高学历,加深他们对学院和毕业生的了解;如果用人单位的干部或员工评价“××学院的毕业生素质很高,好用”,那对单位领导在选聘毕业生时的影响,比学校的推荐或毕业生自己的推销一定要管用得多。③开展比武营销,展示毕业生素质。平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借助媒体宣传自己;在实习中主动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向企业展示自己;在校内的毕业生招聘会上进行技能表演,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5.有效指导,当好就业参谋 对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入学时就开始,贯穿于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树立事业心。一个有事业心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会从小事做起,会脚踏实地,会正确处事和对待生活,这样的学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人说“重事业,易就业”,确是经验之谈。②指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千万不要“家里蹲”,越蹲越没有希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在应聘时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因紧张而失去机会;在工作后也要有良好的心态,能够泰然应对荣辱毁誉、成败得失。④教会学生应聘的技巧。自荐信的撰写、应聘时的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的运用等都是就业指导应予考虑的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高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