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与就业制度改革的适应
来源:教育与职 作者: 日期:2009-09-11 浏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叶 忠
  当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素质为目的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就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从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职业教育在就业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来看,只有职业教育在体制、结构、内容,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与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相适应,才能释放出职业教育在就业压力缓解中应有的能量,为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出更大贡献。反过来,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够得到真正健康地发展。

  由于现行劳动就业的"双轨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前改革现行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势在必行。这种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改革的取向包括:劳动要素从行政配置转变成为市场配置,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让所有劳动者都能平等地进入,鼓励劳动力合理流动;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劳动就业前追加若干时间的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推行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制度,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术培训;巩固和完善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中心的用人制度,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平等、自愿、协商关系,同时实现企业用人上的双向选择,劳动力能进能出;政府转变在劳动就业领域的职能,变直接的行政干预为通过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对劳动力市场实行宏观间接调控。这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最终确立,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只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制度相适应,才能获得自身的大发展。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有的专业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获得工作,而有的则感到压力很大;二是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较低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状况严重;三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这三个问题突出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不相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要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顺应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制度的改革。

一、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市场发育,扩大劳动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原有的职业教育结构大量培养的是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和人才。虽经过几年的改革和调整,状况有所改变,但对第三产业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与专门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能满足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供不应求的专业多数仍然与第三产业有关,如市场营销、金融保险业务、信息业务等。所以有必要对职业教育结构以及专业结构做适当的调整,扩大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数。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反向地推动力。社会上从事第三产业劳动的劳动力与人才越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再加上职业教育本身可以培训创业型的人才,这样第三产业也会因人才的丰富而获得发展。因此,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与第三产业有关的新专业,培养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与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还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根据第三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前设置一些新的专业,以满足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二、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性

  场竞争就业制度要求人才的供给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否则就会出现就业问题。这样,作为专门培养熟练劳动力的职业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改变过去封闭办学的状况,通过获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行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结构的改革与调整。目前职业教育的各种改革尽管也在不断进行,但这些改革往往只是职业学校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广泛地吸收社会各个方面参加的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社会经济文化部门的看法,特别是毕业生就业部门的看法与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职业学校校园。这种状况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类型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实践也已证明,只有劳动需求部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而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也充分考虑了用人单位的意见,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劳动力或人才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非常好
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三、加强人才培养的特色

  我国要建立的劳动力市场应当是开放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对某一类型与规格的人才需求总是十分有限的。我国目前各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职业学校之间在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自己的一定特色。从高等职业学校来看,出现了许多学校盲目向高层次普通高等学校看齐的现象,使得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恰当定位,也使得自己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其他高等学校雷同;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压缩饼干",未能很好地体现出二者的区别。近几年来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其他层次和学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发展和形成自己的特色,以至自己所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上非常容易被高层次学校毕业生所替代。

  因此,要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方面,也可以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方面与素质方面。在劳动就业制度实施市场竞争就业的条件下,仅仅依靠高层次和高学历在劳动力市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没有这样的特色,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职中、职后培训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的广泛流动性决定了劳动就业的流动性,市场竞争就业制度也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动在市场经济社会不会是个别现象,而是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现象。这就要求劳动者要树立流动就业观念,不能一旦上岗便安于现状,而必须根据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随时保持自己的竞争实力。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与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来帮助劳动者树立流动就业的观念,顺利实现职业的流动和岗位的转换,并在流动就业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多种潜力,实现劳动者的最大价值。但是我国目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职前教育培训,较少职中、职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为适应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各职业学校应该大力发展职中、职后培训,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完善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支柱,直接有效地为就业和发展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培训内容要紧紧贴近企业的市场经营,针对适应企业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使受培训人员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职业学校开展职中、职后培训还应该树立超前意识,及时地把现代先进的技术、工作方法等内容充实到培训教材中来,将先进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使转岗、转业人员获得相应的转业技能。

五、建立新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


  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是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制度相适应的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必须建立新型的就业机制,使之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体制保障。

  面对千差万别的职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不知所措,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何从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中选拔适用的人才,也面临种种困难。同时,一方面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目前大中专学生稀缺的矛盾在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机构改革使得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再加上我国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劳动人事制度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限制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因此,尽快建立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特点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机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已是迫在眉睫。

  首先,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毕业生的职业观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毕业生比较充分的帮助,使得他们能够比较恰当地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掌握合适的求职技巧,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其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中,发挥提供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一是为毕业生提供各种用人单位和部门的需求信息,包括整个劳动力市场对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信息;二是向用人单位和部门介绍和推荐毕业生,反映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他们的专业特点和素质、能力,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材料,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的毕业生。再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积极组织安排各种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招聘会或供需见面会;另一方面对于毕业生就业,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各种必要的联系和规章制度,提供一定的规范,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做到既保护毕业生的利益,使他们能够获得比较合适的工作,同时也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在毕业生实行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情况下,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本身来说,如何使自己的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就业,仍然是不可回避的责任,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标志。

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


  知识是人才构成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也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就不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认可。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是沟通知识与实际的一个"桥梁",没有一定的能力,知识也只能束之高阁,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仅仅在书本上就可以学到的,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而形成,包括在劳动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从"关系社会"向"能力社会"转移,这是有真才实学者能够有所作为的理想环境。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应当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永恒的目标和追求,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顺利就业,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根本的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素质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和选择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一个基本标准。没有一定的素质,尽管学科和专业非常合适,用人单位同样也不一定考虑录用;相反,尽管某个毕业生在学科和专业方面不一定合适,但他具有比较高的素质,用人单位同样也会考虑录用。虽然现在人们对素质的具体含义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素质可以表现为学生在面对各种新情况时的一种适应能力,可以反映在学生应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时的迁移能力,可以体现在学生的各种社会交往方面等。总之,素质不是单一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素质,职业学校毕业生也不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