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 全力打造民办职业教育品牌
来源: 作者: 日期:2009-09-11 浏览
                                 青岛黄海职业学校

    青岛黄海职业学校始建于1996年,现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教职工1200余人,在校生22000余人。

    办学九年来,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全力打造以“订单式”培养、“模块化”教学、“军事化”管理、“立体式”育人为特征的民办职业教育品牌,实现了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先后荣获青岛市职教先进单位、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等10余项奖励,累计向社会输送26000余名合格的毕业生。

    回顾学校九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的体会是:

    一、机制灵活、定位准确、行动迅速,是打造民办职业教育品牌的基础

    1.机制灵活

(1)人员能进能出。学校实行“教师(干部)聘任制”。通过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优化教职工队伍。通过定期评议,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填补空岗,从而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

(2)岗位能上能下。学校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教工,通过一岗一责,岗岗有责,人人有责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评价每个人的工作;对领导干部,通过考核教育经费、在校生数额、师生稳定率、专业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实现情况决定其去与留,从而实现了岗位能上能下。

(3)待遇能升能降。学校实行“结构工资制”。通过“结构工资制”,拉开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量和不同工作业绩的教职工的工资差距;同时实施优质业绩高薪制,对那些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才能且做出优异成绩者,在一定期限内实行高薪聘任,从而形成了待遇能升能降。

    2.定位准确

    学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办学定位于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有效对接服务,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为青岛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把学校的教育真正办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兴奋点上。

    3.行动迅速

    为满足青岛用人单位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需求,我们采取了校企结合的方式办学,以最快的速度构建“基础平台+能力模块+职业资格证书”的多功能课程体系以及构建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交流能力、汽车驾驶能力、公共关系能力+专业+特长的教学模式。以最快捷的方式培训现有教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同时采取强有力的举措组织生源。从而,使学校在满足“两个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的自身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二、“订单式”培养、“模块化”教学、“军事化”管理、“立体式”育人,是全力打造民办职业教育品牌的途径

    1.“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签订“订单”,根据“订单”要求组织教学。为提高“订单”的教育质量,我们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讲座,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学习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目前,我校已与海尔等100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订单式”培养为我校的中职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新的渠道。

    2.“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就是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模块。一是文化学习模块。我们重点抓了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和考试考查等五大环节,并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二是技能培训模块。学校专门成立了技能教学研究室,配备了“双师型”教师,加速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创造了条件。三是实习实践模块。我们采取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军事化”管理

“军事化”管理,就是用准军事化的管理方法来规范学生管理。师生统一着装,工作、学习期间不得外出,不得串岗;学校通过与部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对学生实行规范的军事化“三操”、内务管理、列队行走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军人素养、团队意识和纪律 观念。

    4.“立体式”育人

(1)思想教育塑造人。几年来,我们先后聘请全国著名思想教育家彭清一教授、李燕杰教授等10余位名师名人就大多数师生关心的或国内外职教发展趋势等问题,开展系列性的专题演讲活动。多次举办征文、文艺演出及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工人所特有的职能素质以及爱岗敬业精神。

(2)校园文化熏陶人。走进校门,誓言誓词和名言警句琳琅满目,“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等名言警句,以无声胜有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此外,学生社团联合会等17个社团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学校主办的《校报》、“校园之声”广播站以及各校区创办的《扬帆》等刊物,均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的情操和品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先进典型带动人。每年学雷锋活动月,我们广泛宣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去年教师节,我们组织了三“十佳”(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同时,我们还通过宣传学校特招的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仕春、无臂青年口书书画家胡林同志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奋斗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4)“严”中有“爱”温暖人。对学生管理既“严”中有“善”,又“严”中有“爱”。02级学生王振刚因家境贫寒而濒临辍学,学校安排其假期在后勤顶岗,每天补助15元,使他顺利完成了学业。03级学生王守涛突患格林巴列综合症,生命危在旦夕,学校一次捐款14500元,挽救了他的生命。

    三、畅通进口与出口、拓宽办学渠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全力打造民办职业教育品牌的保证

    1.畅通进口与出口

    为畅通进口与出口,我们一方面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从事招生与就业安置工作,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点布网,靠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组织生源、安置就业,另一方面全力打造民办职业教育品牌,靠高质量的办学实力和超强的就业安置能力吸引生源,靠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裙带关系自发招生。

   以外,我校还实行三年免费跟踪服务,对上岗后不能适应工作或因企业倒闭而下岗的毕业生实行“召回制”。学校专门设一个校区,配备了“双师型”教师,承担返校毕业生再培训工作。他们采取小班化教学方式,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一方面使返校毕业生得以再上岗、再就业,另一方面,为学校改进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人民网、青岛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对毕业生实行“召回制”的经验,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拓宽办学渠道

    在扩大对外交流,拓宽办学路子,寻求中职教育发展途径方面,我们立足青岛,面向全国,借助外力,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起没有围墙的大职教格局。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山西、安徽、河南、河北等二十多个省市七十多所职业学校,采取异地办学、联合培训的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我们还把联合办学的触角伸向国外,先后与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去年,我校的毕业生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首批韩国留学生已入我校学习。今年,我校与韩国DM公司合作建设汽修实训基地项目已经启动,与美国、丹麦等教育集团共同创建美、欧培训学校的谈判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用成就事业吸引人。为满足学校超常规、跨跃式发展的需要,我们先后走访20多所院校,拜访众多专家、学者,用我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和学校的美好前景来感召对方,终于使80余名教授、副教授,20余名“双师型”教师加盟学校。如原西安大学副校长刘志刚教授应约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原济南技术学院院长、机械自动化专家房世荣教授成为学校专业设置的把关人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21世纪中国特色成功学创始人孙启舜教授不但把自己多年研究的全新素质教育成果拿到学校,而且还把他的团队也一同带进了学校。

(2)用协议、合同规范人。我们遵循学校三至五年一周期的规律,采用协议、合同的方式来稳定教师队伍。协议、合同明确规定学校与教职工双方的责、权、利,以此规范学校管理及教师从教行为。并视情况决定聘期,其中老教师一年一签,中年教师一签三年,青年教师一签五年。同时保持不低于5%的淘汰率,以充实新鲜血液。

(3)用真情实感留住人。我们根据教师的需求,不失时机地营造“温暖工程”。当教师思想彷徨的时候,我们及时给予指点迷津;当教师遭受挫折的时候,我们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当教师遭受罹难的时候,我们及时献上爱心;当教师喜结良缘时,我们及时送去贺礼。从而,缩短了领导与教职工的心理距离,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态势。今年,学校将投资300万元,建一栋教工住宅楼,以解决大学生婚后无房的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山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