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立足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农民子女成才就业服务
四川省合江少岷职业学校
我校是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位于泸州市合江县城,与云南、贵州、重庆的贫穷山区接壤。学校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9600余人,教职工720人,学校资产1亿多元。由于学校办学始终立足农村劳动力转移,把为农民子女成才、为农村家庭脱贫服务作为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办学定位,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学路子,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被农业部和省市有关部门评选为全国先进单位、全国育才学校、省级先进单位、泸州市先进学校。总结这些年来的发展经验,我们的深刻体会是:
一、把职业教育与农民生计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就会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我校办学多年来,紧紧抓住贫困农村家庭迫切希望脱贫致富和农民子女迫切希望成才就业的愿望,始终把眼光瞄向农村,紧扣农村劳动力转移,让职业教育贴近农民子女,使农村家庭、农民子女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深受农村家庭和农民子女欢迎。成功培养一个农民子女,又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子女前来就读,每年都有很多已毕业多年的农民子女家长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熟人的孩子推荐到我校就读。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同堂”就学的,累计已达7000多人。目前,我校95%的学生都来源于川、云、黔、渝76个县市的贫困山区农村,在这些农村学生中,初中毕业生占60%,打工返校生占20%,职高转校生和退伍军人占20%。
二、把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重点,就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面向农民子女的职业教育,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具有真才实学,过硬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和现代企业工作必备的综合素质等,作为教育教学的突出重点,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首先是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学校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压缩其他开支,优先保证满足各专业对实习设备和实习器材的需要。5年来,学校每年都要花1000多万元资金扩建校园,共添置3500多万元专业实习设备及器材,学校现有800多台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等电子电器设备,有500多台数控车床、铣、钻、刨、磨车床等机械设备;有200多台缝纫设备,有几十台教练车、摩托车以及各类发动机、校测仪、模具等等,这些雄厚的实习实训设备充分满足了各专业教学和实习、实作需要。其次,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训。学校专设技能办公室,在编制课程计划时,安排了占总课时“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量时间让学生实习实作。聘请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人员任教。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学生技能达标标准。学生除理论考试合格外,必须技能达标才能毕业。技能办公室设立各专业技能检测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技能检测,还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检测技能教与学的环节,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过硬的职业技能,大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把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打造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质量生命观”体现在:一是从教师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中要质量。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学校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心情舒畅地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和潜能,感到有奔头。正是如此,我校教师都能做到尽心、尽力、敬业地教书育人。二是从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中要质量。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教师职责及奖励办法,与教师签订工作责任书,把各种考核与教师待遇结合起来,实行班主任工资与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奖学金双挂钩;教师工资根据授课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反映确定课时费标准,当月领取70%,其余的考评后再发。学校设有教学督导办公室,对全校的教学、教育,学生管理进行督导检查,形成了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同时,学校还每月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无记名投票并公布投票结果。由于分配激励机制带来的收入差别和严格的督查考核责任制,有效地激活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三是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中要质量。学生全部住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学生操行进行日测、周考、月考,成绩合格者,每期可享受75元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减免一定的学费。四是从对毕业生的跟踪考评和服务中要质量。我们借鉴汽车业的“召回制度”,将用人单位不满意的学生召回重新培训,不合格不出校门,不合格就不输送。正是质量有了保证,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信誉不断提高,形成了“少岷职校”良好品牌,在西南地区有口皆碑,学校发展进入了“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极大地增强了发展后劲。
四、把办学和市场对接,以就业为导向,就会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培养市场经济急需的技术人才,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职业学校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学生就业。为此,我校设立专门的就业安置机构,指派专门人员,到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就业形势、就业需求的调查分析。在对市场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我校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和发展重点骨干专业,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或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和增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按需施教。将学校原来单一的涉农专业逐步向非农专业转向,先后办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微机数控、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电子信息、电脑服装美术等专业,根据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整合了机械、电子、保安、汽车、文秘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机电一体化、驾文保(集驾驶、文秘、保安为一体)等专业。我们通过专人定期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意见,专访企业和职业中介机构等方式掌握市场信息,切实做到市场、企业、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目前,学校有一支50多人组成的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就业联系队伍,2000多个用人信息联系点,就业率达98%,高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10个百分点。全国各地预约用人的比例逐年上涨,2003年已达到71%。学校正是以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显示出独有的风貌与 活力。
我校能实现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上能有良好的声誉,能将职业教育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能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做出积极贡献,完全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和正确领导,得益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校在党政的重视和部门的支持下,科学定位了办学方向,完善了办学条件,搞活了运行机制,创新了管理模式,调整了专业设置,强化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就业率,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职业教育路子。我们将在今后的3~5年内,努力将学校办成现代化的一流职业学校,为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校是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位于泸州市合江县城,与云南、贵州、重庆的贫穷山区接壤。学校占地3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9600余人,教职工720人,学校资产1亿多元。由于学校办学始终立足农村劳动力转移,把为农民子女成才、为农村家庭脱贫服务作为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办学定位,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学路子,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被农业部和省市有关部门评选为全国先进单位、全国育才学校、省级先进单位、泸州市先进学校。总结这些年来的发展经验,我们的深刻体会是:
一、把职业教育与农民生计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就会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我校办学多年来,紧紧抓住贫困农村家庭迫切希望脱贫致富和农民子女迫切希望成才就业的愿望,始终把眼光瞄向农村,紧扣农村劳动力转移,让职业教育贴近农民子女,使农村家庭、农民子女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深受农村家庭和农民子女欢迎。成功培养一个农民子女,又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子女前来就读,每年都有很多已毕业多年的农民子女家长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熟人的孩子推荐到我校就读。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同堂”就学的,累计已达7000多人。目前,我校95%的学生都来源于川、云、黔、渝76个县市的贫困山区农村,在这些农村学生中,初中毕业生占60%,打工返校生占20%,职高转校生和退伍军人占20%。
二、把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重点,就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面向农民子女的职业教育,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具有真才实学,过硬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和现代企业工作必备的综合素质等,作为教育教学的突出重点,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首先是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学校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压缩其他开支,优先保证满足各专业对实习设备和实习器材的需要。5年来,学校每年都要花1000多万元资金扩建校园,共添置3500多万元专业实习设备及器材,学校现有800多台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等电子电器设备,有500多台数控车床、铣、钻、刨、磨车床等机械设备;有200多台缝纫设备,有几十台教练车、摩托车以及各类发动机、校测仪、模具等等,这些雄厚的实习实训设备充分满足了各专业教学和实习、实作需要。其次,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训。学校专设技能办公室,在编制课程计划时,安排了占总课时“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量时间让学生实习实作。聘请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人员任教。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学生技能达标标准。学生除理论考试合格外,必须技能达标才能毕业。技能办公室设立各专业技能检测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技能检测,还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检测技能教与学的环节,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过硬的职业技能,大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把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打造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质量生命观”体现在:一是从教师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中要质量。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学校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心情舒畅地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和潜能,感到有奔头。正是如此,我校教师都能做到尽心、尽力、敬业地教书育人。二是从严格的教学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中要质量。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教师职责及奖励办法,与教师签订工作责任书,把各种考核与教师待遇结合起来,实行班主任工资与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奖学金双挂钩;教师工资根据授课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反映确定课时费标准,当月领取70%,其余的考评后再发。学校设有教学督导办公室,对全校的教学、教育,学生管理进行督导检查,形成了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同时,学校还每月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无记名投票并公布投票结果。由于分配激励机制带来的收入差别和严格的督查考核责任制,有效地激活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三是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中要质量。学生全部住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学生操行进行日测、周考、月考,成绩合格者,每期可享受75元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减免一定的学费。四是从对毕业生的跟踪考评和服务中要质量。我们借鉴汽车业的“召回制度”,将用人单位不满意的学生召回重新培训,不合格不出校门,不合格就不输送。正是质量有了保证,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信誉不断提高,形成了“少岷职校”良好品牌,在西南地区有口皆碑,学校发展进入了“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极大地增强了发展后劲。
四、把办学和市场对接,以就业为导向,就会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培养市场经济急需的技术人才,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职业学校的活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学生就业。为此,我校设立专门的就业安置机构,指派专门人员,到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就业形势、就业需求的调查分析。在对市场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我校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和发展重点骨干专业,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或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和增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按需施教。将学校原来单一的涉农专业逐步向非农专业转向,先后办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微机数控、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电子信息、电脑服装美术等专业,根据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整合了机械、电子、保安、汽车、文秘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机电一体化、驾文保(集驾驶、文秘、保安为一体)等专业。我们通过专人定期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意见,专访企业和职业中介机构等方式掌握市场信息,切实做到市场、企业、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目前,学校有一支50多人组成的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就业联系队伍,2000多个用人信息联系点,就业率达98%,高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10个百分点。全国各地预约用人的比例逐年上涨,2003年已达到71%。学校正是以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显示出独有的风貌与 活力。
我校能实现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上能有良好的声誉,能将职业教育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能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做出积极贡献,完全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和正确领导,得益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校在党政的重视和部门的支持下,科学定位了办学方向,完善了办学条件,搞活了运行机制,创新了管理模式,调整了专业设置,强化了教育质量,提高了学生就业率,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职业教育路子。我们将在今后的3~5年内,努力将学校办成现代化的一流职业学校,为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四川
- 2010-11-10 11:10中职生就业率有望达97% 涨工资升职却成难题
- 2010-11-10 11:10香港高校专家在汉讲职业教育
- 2010-11-08 11:58民办职教期待国家具体政策支持
- 2010-11-08 11:50三峡重庆库区3年输送20万职教人才 就业率超95%
- 2010-11-08 11:49四川成都职业教育做法在全国范围推广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