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措施
王丽华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部 118002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近几年,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部分行业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又十分匮乏。能否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尽快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决定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
首先,设置特色突出的专业。每年招生之前,都通过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尤其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多方论证后确定专业设置,然后再进行招生。如我校开设的检测技术专业,连大学开设的都很少,其他学校更是寥寥无几。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连续几年都被沈阳工业安装公司、沈飞集团、丹东射线集团公司等企业聘用。通过这些毕业生在企业的勤奋工作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我校现已成为这些企业录用毕业生的首选学校。近几年开设的数控和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生,更是受到省内许多大型企业的青睐,大连实德集团一次性就录用了118人,广东风华集团录用了26人,等等。
其次,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我校在争取到65万美元的世行贷款后,首先购进了比较先进的数控机床和自动控制设备,学生通过在这些设备上实习,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实践技能大大增强。沈阳机床集团公司的领导到学校参观后感慨地说:"你们用我公司的产品培养学生,这不等于专门为我公司培养一样吗?这样的好事上哪去找?"所以,他们连续两年都主动来录用毕业生。
第三,坚持考证式教学。我校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点"、"全国数控培训网络辽宁分中心"、"国家计算机维护与家电维修职业技能鉴定"、"辽宁省计算机高新技术应用鉴定站"、"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专业人员资格考试基地"等,经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授权,我校具有10种职业技能的培训、考评与发证资格。这样,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取职业技术教育学历证书,而且还可通过考评获得其他技能证书,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拓宽了就业渠道。
二、针对思想实际,加强就业指导
在推荐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就业心理素质较差、就业观念落后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严重的从众心理、过分依赖父母亲属和学校的心理、缺乏主见和自信的心理等;对"先就业,后择业,再求发"的择业过程缺乏明确的认识,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总想一步到位,忽视今后的发展;长期娇生惯养形成的安于享受、不愿吃苦、不愿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重视去国有企业,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德育为先导,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纳入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在这方面,我们坚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在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通过政治课、讲座、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教育等,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不怕困难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有关教师,注意经常了解学生的求职心态,对其中不合实际的心态,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他们转变错误的择业观念。
在毕业的前一学期,都安排一定课时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陆续召开就业工作说明会,向应届毕业生系统讲授就业方针、政策、形势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劳动法、合同法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发布用人信息,讲解应聘技巧、择业方法等,指导他们填写有关申报表等。为了使教育手段更丰富、更生动,我们购买了全套就业指导培训教材,通过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不断扫清毕业生就业道路上的思想障碍。
三、广开门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一项量大面广、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单靠就业指导中心或哪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因此,作为学校,必须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广泛联系各类用人单位,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建立和不断完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一是走出去。组织全校教职工利用出差等机会,广泛收集各地的用人信息,统一汇总到就业指导中心备案存档,建立就业人信息网络。就业中心每年都坚持派人到全国各地走访调研,多方寻找用人单位。除了在省内各地人才市场考察需求信息、推荐毕业生之外,还注意开拓外省、尤其经济发达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就业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先后与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广东等省市的十几家企业建立了校企之间的长期供需合作关系。
二是请进来。借鉴省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先后六次举办了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见面,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建立和通过自己的网络,经常查询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发布毕业生信息,让更多的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毕业生。既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四是注意发挥往届毕业生穿针引线的作用。经常与他们取得联系,由他们负责收集当地用人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往届毕业生为联络员,在全国各地建立就业基地,这样既省时省力又扩大了信息渠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 2010-11-10 11:10中职生就业率有望达97% 涨工资升职却成难题
- 2010-11-10 11:10香港高校专家在汉讲职业教育
- 2010-11-08 11:58民办职教期待国家具体政策支持
- 2010-11-08 11:50三峡重庆库区3年输送20万职教人才 就业率超95%
- 2010-11-05 17:32全国中职学校教师说课比赛在南昌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