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直击:代表、委员眼中的“教育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为7.5%,同时,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也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30年前,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代表委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央领导要求研究政府教育经费应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多大比例的问题,多位教育经济学专家组成课题组着手研究。20年前,教育“追4”行动开始。1993年,4%被写入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希望在上世纪末完成。然而,指标未能实现一直成为政府与社会之痛。2012年,4%的实现之年。2010年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这一指标的顺利实现都持乐观态度,并认为在4%实现之后,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更要放眼长远,关照4%之后的努力方向。
4%,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4%的目标对于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此前也曾出台过类似文件,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一次中央推动,财政部门承诺,政策措施保障,4%应该可以在今年实现。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的目标,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虽然明确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但必须看到,这一数字仍然要比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的4.5%低一些。这说明我们在教育投入上还有空间,4%并不就是最终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洪宇
鉴于各种现实原因,需要对如何实现4%保持审慎的态度。目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要建立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允许随意扩大或减少统计内容,确保“货真价实”地实现目标,而不是做简单的数字游戏。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主任乐国安
在提出2012年实现4%的目标之前,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一水平,经费的增加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排场”大了,一些高校有钱引进高端人才,可以把教师送出去,提高了教师的“人头费”,对学生的补助力度也大了;另一方面,教育领域也容易出现腐败现象,这就需要从体制上加以规范,通过细化经费预算,加强审计力度来确保发挥教育经费最大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蔡继明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实现。不过,今年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明确纳入了中央财政的预算编制,应该有望实现这一目标。蔡继明同时指出,虽然中央财政已明确纳入预算,但还需要地方财政的配合,所以中央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
应该通过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尤其应该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此外,他还建议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更多人转向职业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 虞国庆
今年的报告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仅明确了4%的预算比例,而且明确提出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以确保教育公平。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视,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越来越实。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基所在,我们强调‘科教兴国’就是这个道理。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我在“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一行字下特意画上重重的标线。太不容易了,奋斗20年,目标就要实现了,我们看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 成岳冲
宁波市2012年将采取新增地方财政优先安排教育投入、适当调整原有支出经费的分配比例和确保拿出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作为教育投入,三个措施保障完成国家教育投入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沈健
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完成投入目标。我对报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今年,国务院在安排教育投入上要确保是占GDP的4%,并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投入目标的完成,同时对教育的发展都做出明确要求,这点鼓舞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副市长 许仲梓
南京的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18%以上。此前教育经费并不要求和GDP挂钩,一般情况下和财政一般预算挂钩。南京是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国家的要求,我们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按财政一般预算的18%来要求的,就南京而言,大部分区县的投入水平都已经达到了财政预算的25%-26%。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即使4%兑现了,起到成效也是在几年以后。不能用“养鸡下蛋”这样的时间尺度去衡量它,因为教育投资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陈勉
如今很多委员是“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而自己是“天生的悲观派”,常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看到困难。今天,他在举了一个教育怪现象的例子之后总结:“我们呼吁了20来年的4%终于可能达到了,但是教育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相关新闻
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4%!教育迎春
简短,却字字深入人心;平实,却处处激荡热情。如沐清风——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教育语句的陈述带给代表委员的是春天的温暖和畅想。“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政府作出庄严承诺的决心,体会的是政府回应民声的暖心,感受到的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黄华华:教育经费占GDP4% 广东财政做不到
“全国按4%来编制预算,我赞成,但实事求是地讲,地方是做不到4%的编制预算的。”在广东团第二组讨论的原省长黄华华代表认为,地方政府交给中央的财政收入里本来就有很多是用于基础教育的,“地方还按4%来算,广东省办不到,广州市也办不到。”黄华华认为,地方政府上缴的财政转移支付里也有很多是用于教育的,“这个账要统一算。”
2012年教育经费首占GDP4% 专家称资金并不宽裕
4%”释放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两年的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已经意识到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转型,我们要从一个简单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到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为了能够支撑这样一个重任,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而这个教育,不光是和我们的研发能力密切相关,而且又和我们整个国民的教育水准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也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30年前,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代表委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央领导要求研究政府教育经费应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多大比例的问题,多位教育经济学专家组成课题组着手研究。20年前,教育“追4”行动开始。1993年,4%被写入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希望在上世纪末完成。然而,指标未能实现一直成为政府与社会之痛。2012年,4%的实现之年。2010年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这一指标的顺利实现都持乐观态度,并认为在4%实现之后,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更要放眼长远,关照4%之后的努力方向。
4%,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4%的目标对于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此前也曾出台过类似文件,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一次中央推动,财政部门承诺,政策措施保障,4%应该可以在今年实现。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的目标,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虽然明确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但必须看到,这一数字仍然要比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的4.5%低一些。这说明我们在教育投入上还有空间,4%并不就是最终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洪宇
鉴于各种现实原因,需要对如何实现4%保持审慎的态度。目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要建立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允许随意扩大或减少统计内容,确保“货真价实”地实现目标,而不是做简单的数字游戏。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主任乐国安
在提出2012年实现4%的目标之前,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一水平,经费的增加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排场”大了,一些高校有钱引进高端人才,可以把教师送出去,提高了教师的“人头费”,对学生的补助力度也大了;另一方面,教育领域也容易出现腐败现象,这就需要从体制上加以规范,通过细化经费预算,加强审计力度来确保发挥教育经费最大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蔡继明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实现。不过,今年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明确纳入了中央财政的预算编制,应该有望实现这一目标。蔡继明同时指出,虽然中央财政已明确纳入预算,但还需要地方财政的配合,所以中央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
应该通过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尤其应该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此外,他还建议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更多人转向职业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 虞国庆
今年的报告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仅明确了4%的预算比例,而且明确提出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以确保教育公平。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视,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越来越实。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基所在,我们强调‘科教兴国’就是这个道理。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
我在“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一行字下特意画上重重的标线。太不容易了,奋斗20年,目标就要实现了,我们看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 成岳冲
宁波市2012年将采取新增地方财政优先安排教育投入、适当调整原有支出经费的分配比例和确保拿出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作为教育投入,三个措施保障完成国家教育投入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沈健
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完成投入目标。我对报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今年,国务院在安排教育投入上要确保是占GDP的4%,并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投入目标的完成,同时对教育的发展都做出明确要求,这点鼓舞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副市长 许仲梓
南京的教育经费占财政预算18%以上。此前教育经费并不要求和GDP挂钩,一般情况下和财政一般预算挂钩。南京是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国家的要求,我们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按财政一般预算的18%来要求的,就南京而言,大部分区县的投入水平都已经达到了财政预算的25%-26%。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即使4%兑现了,起到成效也是在几年以后。不能用“养鸡下蛋”这样的时间尺度去衡量它,因为教育投资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教授 陈勉
如今很多委员是“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而自己是“天生的悲观派”,常在取得成绩的时候看到困难。今天,他在举了一个教育怪现象的例子之后总结:“我们呼吁了20来年的4%终于可能达到了,但是教育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相关新闻
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4%!教育迎春
简短,却字字深入人心;平实,却处处激荡热情。如沐清风——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教育语句的陈述带给代表委员的是春天的温暖和畅想。“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政府作出庄严承诺的决心,体会的是政府回应民声的暖心,感受到的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黄华华:教育经费占GDP4% 广东财政做不到
“全国按4%来编制预算,我赞成,但实事求是地讲,地方是做不到4%的编制预算的。”在广东团第二组讨论的原省长黄华华代表认为,地方政府交给中央的财政收入里本来就有很多是用于基础教育的,“地方还按4%来算,广东省办不到,广州市也办不到。”黄华华认为,地方政府上缴的财政转移支付里也有很多是用于教育的,“这个账要统一算。”
2012年教育经费首占GDP4% 专家称资金并不宽裕
4%”释放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两年的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已经意识到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转型,我们要从一个简单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到由知识和教育支撑的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为了能够支撑这样一个重任,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而这个教育,不光是和我们的研发能力密切相关,而且又和我们整个国民的教育水准密切相关。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 2012-10-15 11:23职教发展遭遇“瓶颈” 生源少就业宽
- 2012-10-15 11:20全国农村学生将免费享受中职教育
- 2012-10-15 11:17教育解说:不能让职业教育“靠边站”
- 2012-10-15 11:02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 张榕明出席并讲话
- 2012-10-15 11:00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在重庆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