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综述
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2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王刚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广泛凝聚力量、集中智慧,围绕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谋创新之举、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详细]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创新职教改革发展新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发言指出: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重塑,全球生产力正在调整重组,市场分工不断变化,使得各国人才结构变动和技能素质提升成为必然,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靠规模充足、结构合理、素质高超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之间的互相依赖日趋明显,凡是职业教育好的国家,其产业工人素质就高,产品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所以,要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对职业教育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详细]
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加强职教培训 增加就业机会
王晓初介绍,目前,全国共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4万多个,技工院校306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数达到41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同时每年组织各类职业培训达到484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参加各类政府补贴职业培训的劳动者就达2000多万人,为促进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4.7%,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详细]
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新起点 新格局 新契机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产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关键在职业教育。当下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也给了职业教育“顺势而为”的新契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核心起草小组近日向媒体透露,目前已制定完成的47个行业规划草案,都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结构调整作为主基调,尤其提出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等途径实现高技术化、高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升级,而支持这一系列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详细]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3年提案383件建言职业教育
5年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奏响了中国职业教育春天的序曲,广大关心、关注职业教育的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调研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积极向党和政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统计发现,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以来在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中,案由(即提案标题)中包含“职业教育”的提案达383件,其中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113件,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142篇,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128篇,其中包括很多联名提案。[详细]
民建副主席马培华:职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培华在上述论坛中发言认为,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直接承担着为区域发展输送各类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社会建设和提升区域软实力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都有优质的职业教育做人才支撑。[详细]
李国璋:低质量的劳动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甘肃省委员会主委、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李国璋表示,过去,我们习惯于把全社会劳动者称作“劳动力”,仅仅重视劳动者的数量,忽视劳动者的质量;当今,全社会劳动者人力资本质量较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块短板。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也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起着普通教育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详细]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由政府牵头
基于上海的职教经验,周汉民认为,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坚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作为改革主体,同时有职业教育专家深度参与,群策群力使教学改革既能深入到学校、专业和学生具体实践,又能够有理论研究的深入指导,从而保证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分工合作,加强过程监控和评估论证。三是加大教学改革的经费支持力度。[详细]
江苏政协副主席:南京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6.5%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发言时表示,回顾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科教资源是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才资源开发相匹配。职业教育在支撑经济发展、保证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消除社会排斥及增进社会和谐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资源的数量、素质结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先决和保证条件,抓经济社会建设就要抓好职业教育发展。[详细]
厦门政协副主席呼吁:加快立法 密切两岸职教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庄威在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专题讨论会上表示,尽管近年来,大陆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台湾的职业教育比较,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使高职院校成为“二流”学校,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教育质量的评鉴上,过多地“重通识”、“轻实践”,教学质量评估难于适应技职教育的发展。三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与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脱节,职业院校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难于避免出现了职业院校在招生等方面的恶性竞争。[详细]
宁波副市长:企业应按工资总额2.5%出职工培训费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府副市长成岳冲表示,职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改革创新,更需要国家级层面完善相关的制度,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更有效的发展环境。建议改进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在职人员职业培训经费保障制度,明确企业应当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职工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于企业一线人员的职业培训,规范政府资助的各类职业培训专项经费使用管理,资助失地农民、再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各类人员参加职业培训。[详细]
职业教育需要各界关爱 在见证与推动中凝聚力量
2000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重点课题进行调研,从东部繁华都市到西部边塞小城,从城镇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委员们行程万里,本报记者记录了众多委员对职业教育殚精竭虑的关注,并且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中国职业教育不为社会所需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职业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职业教育法》诸多方面与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明确将修订《职业教育法》作为本届人大立法重点工作。为了促进新的《职业教育法》更好地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我报联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职业教育法》修订实证研究课题组,共同开辟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讨论”专栏。[详细]
发挥制度创新 地方政府推动职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05年8月,天津市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确定了五项试验内容,即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探索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扶持性办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之初,江苏省无锡市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以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促进整个城市转型,确保2010年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详细]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创新职教改革发展新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发言指出: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重塑,全球生产力正在调整重组,市场分工不断变化,使得各国人才结构变动和技能素质提升成为必然,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靠规模充足、结构合理、素质高超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之间的互相依赖日趋明显,凡是职业教育好的国家,其产业工人素质就高,产品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所以,要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对职业教育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详细]
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加强职教培训 增加就业机会
王晓初介绍,目前,全国共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4万多个,技工院校306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数达到41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同时每年组织各类职业培训达到484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参加各类政府补贴职业培训的劳动者就达2000多万人,为促进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4.7%,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详细]
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新起点 新格局 新契机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产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关键在职业教育。当下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也给了职业教育“顺势而为”的新契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核心起草小组近日向媒体透露,目前已制定完成的47个行业规划草案,都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结构调整作为主基调,尤其提出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等途径实现高技术化、高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升级,而支持这一系列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详细]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3年提案383件建言职业教育
5年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奏响了中国职业教育春天的序曲,广大关心、关注职业教育的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调研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积极向党和政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统计发现,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以来在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中,案由(即提案标题)中包含“职业教育”的提案达383件,其中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113件,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142篇,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128篇,其中包括很多联名提案。[详细]
民建副主席马培华:职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培华在上述论坛中发言认为,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直接承担着为区域发展输送各类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社会建设和提升区域软实力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都有优质的职业教育做人才支撑。[详细]
李国璋:低质量的劳动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甘肃省委员会主委、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李国璋表示,过去,我们习惯于把全社会劳动者称作“劳动力”,仅仅重视劳动者的数量,忽视劳动者的质量;当今,全社会劳动者人力资本质量较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块短板。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也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起着普通教育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详细]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由政府牵头
基于上海的职教经验,周汉民认为,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坚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作为改革主体,同时有职业教育专家深度参与,群策群力使教学改革既能深入到学校、专业和学生具体实践,又能够有理论研究的深入指导,从而保证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分工合作,加强过程监控和评估论证。三是加大教学改革的经费支持力度。[详细]
江苏政协副主席:南京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6.5%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发言时表示,回顾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科教资源是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才资源开发相匹配。职业教育在支撑经济发展、保证技能供给、保持企业创新能力、消除社会排斥及增进社会和谐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资源的数量、素质结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先决和保证条件,抓经济社会建设就要抓好职业教育发展。[详细]
厦门政协副主席呼吁:加快立法 密切两岸职教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庄威在第三届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专题讨论会上表示,尽管近年来,大陆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台湾的职业教育比较,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使高职院校成为“二流”学校,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教育质量的评鉴上,过多地“重通识”、“轻实践”,教学质量评估难于适应技职教育的发展。三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与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脱节,职业院校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难于避免出现了职业院校在招生等方面的恶性竞争。[详细]
宁波副市长:企业应按工资总额2.5%出职工培训费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府副市长成岳冲表示,职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改革创新,更需要国家级层面完善相关的制度,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更有效的发展环境。建议改进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在职人员职业培训经费保障制度,明确企业应当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提取职工培训经费,专款专用于企业一线人员的职业培训,规范政府资助的各类职业培训专项经费使用管理,资助失地农民、再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各类人员参加职业培训。[详细]
职业教育需要各界关爱 在见证与推动中凝聚力量
2000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重点课题进行调研,从东部繁华都市到西部边塞小城,从城镇到乡村,从学校到工厂,委员们行程万里,本报记者记录了众多委员对职业教育殚精竭虑的关注,并且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中国职业教育不为社会所需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职业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职业教育法》诸多方面与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明确将修订《职业教育法》作为本届人大立法重点工作。为了促进新的《职业教育法》更好地反映社会各界的意见,我报联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职业教育法》修订实证研究课题组,共同开辟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讨论”专栏。[详细]
发挥制度创新 地方政府推动职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005年8月,天津市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确定了五项试验内容,即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探索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扶持性办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之初,江苏省无锡市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以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促进整个城市转型,确保2010年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详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