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3年提案383件建言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有效推进,大力发展。全国政协及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关注、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全国政协高层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带队视察、考察职业教育;三届"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邀请各界人士共商职业教育发展大计;数百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言职业教育发展,许多意见和建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5年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奏响了中国职业教育春天的序曲,广大关心、关注职业教育的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调研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积极向党和政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统计发现,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以来在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中,案由(即提案标题)中包含"职业教育"的提案达383件,其中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113件,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142篇,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128篇,其中包括很多联名提案。
记者对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本届委员提案关注的重点。
呼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多从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师资队伍中转型过来,普遍缺乏企业和技术岗位工作经历,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2009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交的党派提案建议,改革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促进职教队伍建设。呼吁改革多年来以普通中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来评价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在人才引进上创建岗位技能能人可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体系。并建议在职业学校设立专业技术"特岗教师"。
全国政协委员李定国提案建言,要深化高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多渠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政府主导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实现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完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李定国在提案中说,要不断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多年来委员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呼吁,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密集关注西部农村中职教育
与城市地区职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委员们对农村中职教育密集关注。秦和、贾宝兰、赵光华、罗富和等19位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两会期间联名提案指出,有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管理困难、资金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不足、定位不准、质量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学校已面临生存危机。他们建议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设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2009年两会期间,民建中央提交的党派提案,建议落实30%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阿什老轨提案反映,四川省凉山2009年52816名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读的只有10964人,还有17285人没能就学。类似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阿什老轨委员提案建议,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帮助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祁德川也提案建议对少数民族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全国政协委员武献华认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目前,"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已被写入教育部相关司局的工作重点,在政策部署上,农村中职教育已成为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建言政府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目前我国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另一些省份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
很多委员在关于职业教育的提案中对实训基地建设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王静、黄维义、马国湘、王军伟均提案建议加大投入,加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全国政协委员王刚提案建议,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由政府牵头,依托院校,整合企业资源,合力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打破各专业教研室自建实训室的陈规,避免相近专业重复购置实训设备,同时对市场竞争力大、发展潜力明显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遵循仿真性、先进性和通用性原则,让实训设施设备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训空间更加贴近企业环境,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更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通过推行产学结合,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厂环境,让他们通过生产,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应转变实习实训基地只是一种教学消费的观念,变技能型、消耗型实训基地为生产型、积累型实践场所。
目前,上海、天津、宁夏、浙江等地都已纷纷建起了共享型实训基地,一些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建的仿真性实训基地已切实发挥了"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作用。
5年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奏响了中国职业教育春天的序曲,广大关心、关注职业教育的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调研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积极向党和政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统计发现,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以来在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中,案由(即提案标题)中包含"职业教育"的提案达383件,其中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113件,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142篇,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128篇,其中包括很多联名提案。
记者对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本届委员提案关注的重点。
呼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多从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师资队伍中转型过来,普遍缺乏企业和技术岗位工作经历,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2009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交的党派提案建议,改革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促进职教队伍建设。呼吁改革多年来以普通中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来评价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在人才引进上创建岗位技能能人可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体系。并建议在职业学校设立专业技术"特岗教师"。
全国政协委员李定国提案建言,要深化高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多渠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政府主导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实现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完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李定国在提案中说,要不断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多年来委员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呼吁,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密集关注西部农村中职教育
与城市地区职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委员们对农村中职教育密集关注。秦和、贾宝兰、赵光华、罗富和等19位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两会期间联名提案指出,有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管理困难、资金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不足、定位不准、质量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学校已面临生存危机。他们建议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设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2009年两会期间,民建中央提交的党派提案,建议落实30%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阿什老轨提案反映,四川省凉山2009年52816名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读的只有10964人,还有17285人没能就学。类似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阿什老轨委员提案建议,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帮助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祁德川也提案建议对少数民族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全国政协委员武献华认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目前,"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已被写入教育部相关司局的工作重点,在政策部署上,农村中职教育已成为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建言政府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目前我国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另一些省份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
很多委员在关于职业教育的提案中对实训基地建设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王静、黄维义、马国湘、王军伟均提案建议加大投入,加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全国政协委员王刚提案建议,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由政府牵头,依托院校,整合企业资源,合力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打破各专业教研室自建实训室的陈规,避免相近专业重复购置实训设备,同时对市场竞争力大、发展潜力明显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遵循仿真性、先进性和通用性原则,让实训设施设备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训空间更加贴近企业环境,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更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通过推行产学结合,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厂环境,让他们通过生产,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应转变实习实训基地只是一种教学消费的观念,变技能型、消耗型实训基地为生产型、积累型实践场所。
目前,上海、天津、宁夏、浙江等地都已纷纷建起了共享型实训基地,一些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建的仿真性实训基地已切实发挥了"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 2011-08-26 12:07我国职业教育紧贴行业发展需求
- 2011-08-24 13:43“知识蓝领”遭遇生源危机 中职招生三重困境
- 2011-08-23 12:00王寿斌:暑期实习专业你考虑了吗
- 2011-08-23 11:59熊丙奇:生源危机袭来 民办高校难逃破产厄运
- 2011-08-23 11:57聚焦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周年:职教发展进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