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泓峰:教育改革首当发展职业教育
最近,有关教育问题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网络,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舆论关注持续走高。然而,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网民跟帖,公众和舆论都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思想分裂:既迫切希望改革,又担心改革导致的不公正和腐败。
实际上,这些思想上的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根深蒂固的固有思维惯性使然。正如,在职业学校和大学之间,人们总是选择大学;在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之间,总是选择重点大学。凭心而论,让笔者选择,也很难与大多数人的选择相左。应该说,善良淳朴的大多数的老百姓没有错,甚至来讲,可以说是固有思维教化的“受害者”,以此推断,只能是我们的教育在改革的前进道路上走了弯路,确切地说,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在施行中“开了小差”、“抛了锚”.
当前的形势是:一方面,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金融危机风暴影响并未消除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熟练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日显匮乏。
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如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社会舆论,仍旧没有从“金榜题名”的梦里醒来,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上大学,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甚至是出国留洋,才有出息,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负担,也是“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根本所在。他们不愿相信,走职业教育,其实是职场一展风采的更好途径。
在一段时期内,这种“供需矛盾”或将愈演愈烈,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的大学教育恐怕难以企及。笔者以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当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不失为一条“妙计”.
按照教育的四种分类,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早在1996年颁布实施的我国职业教育法就做了阐述。同时该法第六条还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两条腿”相对走得也较快,而职业教育则相对滞后,其中,较初、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更是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多职业教育机构都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经费供应渠道不稳定的问题,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每年都有增长,但还不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对于多数学校,国家的财政投入只能维持人头费支出,校舍紧缺,设备不足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难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也是导致社会公众难以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实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还记得一句标语,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解决这些难题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在政府公共财政承担主要投入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第二,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教育改革者应研究宏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人才需求,制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技术人才的通用目标和专业目标)。第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第四,实施集约化发展模式。第五,各级职业学校自身,应明确自己的定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中专、技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高专)主要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
相信,只要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共同努力,一定能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行业配套、形式多样,并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实际上,这些思想上的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根深蒂固的固有思维惯性使然。正如,在职业学校和大学之间,人们总是选择大学;在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之间,总是选择重点大学。凭心而论,让笔者选择,也很难与大多数人的选择相左。应该说,善良淳朴的大多数的老百姓没有错,甚至来讲,可以说是固有思维教化的“受害者”,以此推断,只能是我们的教育在改革的前进道路上走了弯路,确切地说,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在施行中“开了小差”、“抛了锚”.
当前的形势是:一方面,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金融危机风暴影响并未消除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熟练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日显匮乏。
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如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社会舆论,仍旧没有从“金榜题名”的梦里醒来,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上大学,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甚至是出国留洋,才有出息,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负担,也是“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根本所在。他们不愿相信,走职业教育,其实是职场一展风采的更好途径。
在一段时期内,这种“供需矛盾”或将愈演愈烈,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的大学教育恐怕难以企及。笔者以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当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不失为一条“妙计”.
按照教育的四种分类,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早在1996年颁布实施的我国职业教育法就做了阐述。同时该法第六条还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两条腿”相对走得也较快,而职业教育则相对滞后,其中,较初、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更是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多职业教育机构都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经费供应渠道不稳定的问题,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每年都有增长,但还不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对于多数学校,国家的财政投入只能维持人头费支出,校舍紧缺,设备不足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难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也是导致社会公众难以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实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还记得一句标语,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解决这些难题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在政府公共财政承担主要投入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第二,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教育改革者应研究宏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人才需求,制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包括职业技术人才的通用目标和专业目标)。第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第四,实施集约化发展模式。第五,各级职业学校自身,应明确自己的定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中专、技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高专)主要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
相信,只要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共同努力,一定能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行业配套、形式多样,并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 2012-10-15 11:23职教发展遭遇“瓶颈” 生源少就业宽
- 2012-10-15 11:20全国农村学生将免费享受中职教育
- 2012-10-15 11:17教育解说:不能让职业教育“靠边站”
- 2012-10-15 11:02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 张榕明出席并讲话
- 2012-10-15 11:00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在重庆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