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亟待再设计
“去年指标是1800人,今年降到1200,就这点名额,我都不知道怎么招满。”5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一家技工学校的负责人表示。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关于做好2009年技工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根据这个通知,北京全市28所技工学校计划招收8000名考生,学校比去年少了5所,招生人数也减少1000人。
并非北京一地,技校招生难成为普遍的现象。其中,既有市民对于技校所存的偏见;另一方面,中职与技校之间争抢生源。
王校长是西安市一所技校的校长,每到招生期,他会动员全校的老师采取“人盯人战术”,分片管理,登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甚至还要托请一些中学老师,让他们把招生小册子捎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
“去一些中学招生时,对方往往因为要完成给职业中专提供生源的任务,一般都不欢迎。”王校长说。
目前中职,包括技校生和高职在校生达330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职业学校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而掌握生源的中学又归教育部门管理。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
“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表示。
在本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订过程中,起草组专门成立了十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调研小组,其中之一即为“职业教育”。
目前教育部主导进行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起草中,对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倾向于“健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邢晖表示,联席会议机制或许是“比较为各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多头管理与落差
除了招生之外,技工教育在办学性质、教师待遇、经费划拨等方面与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比如,技校属于企业编制而非公办学校的事业性质;技校教师既是国家二级技师,同时又是高级讲师,但是不能享受公办教师应有的待遇;而城市教育附加费多归教育部门支配。
“数控机床动辄就是几十万的投资,光靠现有国家投资根本不够。”王校长表示。由于在招生等方面又处于相对的“弱势”,经费长期无着落,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
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高等级技术工人匮乏,存在“技工荒”的现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2.7亿的城市就业者之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拥有同等能力的技术类工作者总数为8720万人,仅占就业者总数的33%。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术劳动者仅有1860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1%。高级技师总数和技师总数分别为60万人和300万人。
“体制障碍所导致技术人员不足。一方面大量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表示。
此外,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家教育部和相关省、市教育局负责管理。除去普通的基础理论科目外,这些学校还教授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其中的部分学校必须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下,才有资格为学员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俞仲文指: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
“海外职业训练协会”(OVTA)这样评价:“中国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职能,是由劳动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教育部分别分担的。同样突出的问题是人事部与劳动保障部必须要合作处理关于学术教育的资格与职业教育的资格的相关性问题”。
这样的问题也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在本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订过程中,职业教育体制上的变革成为专家小组内部关注的一个焦点。
求解之道的不同声音
新机制如何建立?有不同声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在他的方案中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
首先由一位副总理统一管理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助于两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分工和协调;其次各级政府也应由一位行政首长来统一管理两个部门的业务。
第二步,在充分调研和条件成熟的时候,将两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业务归并为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具体而言,又有两个备选方案可供选:第一方案是将“教育部”改名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部”,将劳动部门分管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业务统一由教育部门来承担。劳动部门专司技术与职业标准的制定和鉴定,以及劳动岗位准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等;第二方案是新成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部”,将教育部的中职、高职以及劳动部的技校、高技校和各级各类的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业务合并在一起,置于该部管辖之下。
“这样,原来的教育部专司从义务教育到普通大学的管理业务,也就是传统的教育部的内涵,又称为教育一部;职业技术教育部专司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又称为教育二部。”
对于这个“大胆”的方案,俞本人认为具备可操作性,“英国政府就是这么做的”。
英国政府为了适应当代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需求,从1992年起不到十年间,两次调整教育部与劳动部的行政架构。1992年前该国的教育部与科学部是合一的,叫“教育与科学部”,到1992年,英国政府认为,之所以比美国、日本缺乏活力,重要因素是缺乏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为此,将教育部与劳动部合一,成立了“教育与就业部”,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及就业的任务统一起来。
2001年6月,由于该部难以完全解决就业问题,英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教育与就业部”改为“教育与技能部”,凸显了技能的地位。
现在,英国的教育技能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不仅管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且管理非学术性人才(包括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把管理教育与管理技能合一。
对这个建议一些专家并不认同。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战略咨询专家陈宇表示,“教育部门负责普教可以,但是负责职业教育还缺乏经验”。
张丽宾亦表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对现有职业教育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比较难的问题如高职,比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怎样接轨”。
目前教育部主导进行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起草中,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业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关于做好2009年技工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根据这个通知,北京全市28所技工学校计划招收8000名考生,学校比去年少了5所,招生人数也减少1000人。
并非北京一地,技校招生难成为普遍的现象。其中,既有市民对于技校所存的偏见;另一方面,中职与技校之间争抢生源。
王校长是西安市一所技校的校长,每到招生期,他会动员全校的老师采取“人盯人战术”,分片管理,登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甚至还要托请一些中学老师,让他们把招生小册子捎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
“去一些中学招生时,对方往往因为要完成给职业中专提供生源的任务,一般都不欢迎。”王校长说。
目前中职,包括技校生和高职在校生达3300万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高等职业学校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而掌握生源的中学又归教育部门管理。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
“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表示。
在本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订过程中,起草组专门成立了十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调研小组,其中之一即为“职业教育”。
目前教育部主导进行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起草中,对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倾向于“健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邢晖表示,联席会议机制或许是“比较为各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多头管理与落差
除了招生之外,技工教育在办学性质、教师待遇、经费划拨等方面与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比如,技校属于企业编制而非公办学校的事业性质;技校教师既是国家二级技师,同时又是高级讲师,但是不能享受公办教师应有的待遇;而城市教育附加费多归教育部门支配。
“数控机床动辄就是几十万的投资,光靠现有国家投资根本不够。”王校长表示。由于在招生等方面又处于相对的“弱势”,经费长期无着落,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
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高等级技术工人匮乏,存在“技工荒”的现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2.7亿的城市就业者之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拥有同等能力的技术类工作者总数为8720万人,仅占就业者总数的33%。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术劳动者仅有1860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1%。高级技师总数和技师总数分别为60万人和300万人。
“体制障碍所导致技术人员不足。一方面大量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表示。
此外,中等或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家教育部和相关省、市教育局负责管理。除去普通的基础理论科目外,这些学校还教授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其中的部分学校必须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下,才有资格为学员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俞仲文指: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
“海外职业训练协会”(OVTA)这样评价:“中国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职能,是由劳动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教育部分别分担的。同样突出的问题是人事部与劳动保障部必须要合作处理关于学术教育的资格与职业教育的资格的相关性问题”。
这样的问题也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在本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订过程中,职业教育体制上的变革成为专家小组内部关注的一个焦点。
求解之道的不同声音
新机制如何建立?有不同声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在他的方案中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
首先由一位副总理统一管理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助于两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分工和协调;其次各级政府也应由一位行政首长来统一管理两个部门的业务。
第二步,在充分调研和条件成熟的时候,将两个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业务归并为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具体而言,又有两个备选方案可供选:第一方案是将“教育部”改名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部”,将劳动部门分管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业务统一由教育部门来承担。劳动部门专司技术与职业标准的制定和鉴定,以及劳动岗位准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等;第二方案是新成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部”,将教育部的中职、高职以及劳动部的技校、高技校和各级各类的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业务合并在一起,置于该部管辖之下。
“这样,原来的教育部专司从义务教育到普通大学的管理业务,也就是传统的教育部的内涵,又称为教育一部;职业技术教育部专司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又称为教育二部。”
对于这个“大胆”的方案,俞本人认为具备可操作性,“英国政府就是这么做的”。
英国政府为了适应当代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需求,从1992年起不到十年间,两次调整教育部与劳动部的行政架构。1992年前该国的教育部与科学部是合一的,叫“教育与科学部”,到1992年,英国政府认为,之所以比美国、日本缺乏活力,重要因素是缺乏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为此,将教育部与劳动部合一,成立了“教育与就业部”,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及就业的任务统一起来。
2001年6月,由于该部难以完全解决就业问题,英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教育与就业部”改为“教育与技能部”,凸显了技能的地位。
现在,英国的教育技能部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部门,不仅管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而且管理非学术性人才(包括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把管理教育与管理技能合一。
对这个建议一些专家并不认同。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战略咨询专家陈宇表示,“教育部门负责普教可以,但是负责职业教育还缺乏经验”。
张丽宾亦表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对现有职业教育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比较难的问题如高职,比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怎样接轨”。
目前教育部主导进行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起草中,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业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职业教育
- 2012-10-15 11:23职教发展遭遇“瓶颈” 生源少就业宽
- 2012-10-15 11:20全国农村学生将免费享受中职教育
- 2012-10-15 11:17教育解说:不能让职业教育“靠边站”
- 2012-10-15 11:02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 张榕明出席并讲话
- 2012-10-15 11:00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在重庆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