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启示
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落下帷幕。经过3天激烈角逐,2951名选手在12大类35项比赛中决出220名一等奖、426名二等奖。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场聘人才
高职组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项目比赛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在比赛现场,记者看到前来挑选人才的30多家企业代表组成的观摩团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与历届大赛不同,今年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增设了招聘环节。大赛组委会规定,企业可以作为观摩团成员进入赛场观看选手比赛,挑选自己满意的参赛技能选手,赛后现场签约。
天津昊拓汽车检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立平告诉记者,选手们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参加这一赛事,他们普遍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同时,全开放的赛场还要求选手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准备从这次大赛中招聘三四个人。
贝尔罗斯(北京)电子电信部件有限公司北京模具厂经理杨志强细心地观察选手们的一举一动,他专程从北京赶到比赛现场就是为了了解选手的实际操作水平,观察后,他发现参赛选手们的技术不错,对企业很有吸引力。他打算在比赛一结束就为自己的企业招聘几名选手。
在闭幕式后为企业设置的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不少熟悉的身影,他们是大赛获奖选手,拿着刚刚领取的获奖证书被招聘企业团团围住。
获得本次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项目比赛一等奖的吉林一队张然、徐克敏、辛锋三人今年毕业,不少用人单位看到他们在大赛上的出色表现,纷纷向他们投来了橄榄枝。
中建二局招聘人员说,他们非常欢迎技能大赛中的佼佼者来求职,以便招到企业急需人才。天津气象仪器厂人力资源部的刘部长说,动手能力强的职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特别需要的,他们十分重视此类人才的引进,进厂后会重点培养。
据了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68%,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培养与需求对接
本次技能大赛中职组新增建筑专业,高职组新增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3G基站建设与维护等比赛项目,都是经济建设发展中急需人才的专业。这些新设的赛事紧扣市场需求,经过与相关用人单位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坐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
承担大赛“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项目的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全国的一千多所职业院校中,开设通讯专业的有一百多所,但没有设置专门的3G专业。3G技术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此项比赛的设置,是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向,适应当前3G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此方面人才需求的举措。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走在产业发展前面,今年高职组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3G”通信专业的情况下,设置该赛项,其战略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大赛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比赛项目与“3G”项目不同,全国有90%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数控机床专业,普及性很高,但这一赛项的设置对职业院校来说具有极大挑战性。比赛之前,数控机床项目有两套比赛方案,一套是适合传统的数控机床教学方案,另一套比赛方案只适合10%的高职院校,而这套方案是按新一代数控机床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设计的。主办方最后决定采用“少数引导多数”的原则,让绝大多数院校以大赛为“坐标”,加快设备更新换代,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发展趋势。
组织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发挥其正确导向的积极作用,引领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教育内涵,特别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改革
获得团体赛汽车二级维护项目一等奖的山东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宫海城和焦裕金是中职2年级学生,张女士趁着他们接受媒体采访间隙,仔细地询问他们学习、生活,以及将来毕业的发展的情况。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孩子初中毕业成绩够上普通高中,可孩子却非要学汽修不念高中。她坚决反对。通过这几天对职业院校技术大赛的关注,她发现上职业学校同样可以有很好的出路,对比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她打算建议孩子上高职院校,支持孩子的选择,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宫海城说,他从小喜欢汽车,所以选择了汽修这一专业,中职1年级时,他就代表山东省参加2008全国职业院校技术大赛并取得一等奖,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比赛,再次取得一等奖。很多用人单位提出高薪聘用他,但他并不想急着就业,打算深造。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职校生在就业市场的良好表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悄然发生转变。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相当一部分人仍把职业教育当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分析了三点原因: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二是职业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普遍较低,并且缺乏继续接受教育的上升通道。这也是导致人们不愿接受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职业教育自身的问题:办学质量不高。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引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场聘人才
高职组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项目比赛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在比赛现场,记者看到前来挑选人才的30多家企业代表组成的观摩团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与历届大赛不同,今年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增设了招聘环节。大赛组委会规定,企业可以作为观摩团成员进入赛场观看选手比赛,挑选自己满意的参赛技能选手,赛后现场签约。
天津昊拓汽车检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立平告诉记者,选手们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参加这一赛事,他们普遍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同时,全开放的赛场还要求选手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准备从这次大赛中招聘三四个人。
贝尔罗斯(北京)电子电信部件有限公司北京模具厂经理杨志强细心地观察选手们的一举一动,他专程从北京赶到比赛现场就是为了了解选手的实际操作水平,观察后,他发现参赛选手们的技术不错,对企业很有吸引力。他打算在比赛一结束就为自己的企业招聘几名选手。
在闭幕式后为企业设置的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不少熟悉的身影,他们是大赛获奖选手,拿着刚刚领取的获奖证书被招聘企业团团围住。
获得本次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项目比赛一等奖的吉林一队张然、徐克敏、辛锋三人今年毕业,不少用人单位看到他们在大赛上的出色表现,纷纷向他们投来了橄榄枝。
中建二局招聘人员说,他们非常欢迎技能大赛中的佼佼者来求职,以便招到企业急需人才。天津气象仪器厂人力资源部的刘部长说,动手能力强的职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特别需要的,他们十分重视此类人才的引进,进厂后会重点培养。
据了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68%,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培养与需求对接
本次技能大赛中职组新增建筑专业,高职组新增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3G基站建设与维护等比赛项目,都是经济建设发展中急需人才的专业。这些新设的赛事紧扣市场需求,经过与相关用人单位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坐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
承担大赛“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项目的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全国的一千多所职业院校中,开设通讯专业的有一百多所,但没有设置专门的3G专业。3G技术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此项比赛的设置,是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向,适应当前3G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此方面人才需求的举措。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走在产业发展前面,今年高职组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3G”通信专业的情况下,设置该赛项,其战略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大赛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比赛项目与“3G”项目不同,全国有90%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数控机床专业,普及性很高,但这一赛项的设置对职业院校来说具有极大挑战性。比赛之前,数控机床项目有两套比赛方案,一套是适合传统的数控机床教学方案,另一套比赛方案只适合10%的高职院校,而这套方案是按新一代数控机床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设计的。主办方最后决定采用“少数引导多数”的原则,让绝大多数院校以大赛为“坐标”,加快设备更新换代,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发展趋势。
组织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发挥其正确导向的积极作用,引领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教育内涵,特别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改革
获得团体赛汽车二级维护项目一等奖的山东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宫海城和焦裕金是中职2年级学生,张女士趁着他们接受媒体采访间隙,仔细地询问他们学习、生活,以及将来毕业的发展的情况。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孩子初中毕业成绩够上普通高中,可孩子却非要学汽修不念高中。她坚决反对。通过这几天对职业院校技术大赛的关注,她发现上职业学校同样可以有很好的出路,对比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她打算建议孩子上高职院校,支持孩子的选择,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宫海城说,他从小喜欢汽车,所以选择了汽修这一专业,中职1年级时,他就代表山东省参加2008全国职业院校技术大赛并取得一等奖,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比赛,再次取得一等奖。很多用人单位提出高薪聘用他,但他并不想急着就业,打算深造。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职校生在就业市场的良好表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悄然发生转变。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相当一部分人仍把职业教育当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分析了三点原因: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二是职业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普遍较低,并且缺乏继续接受教育的上升通道。这也是导致人们不愿接受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职业教育自身的问题:办学质量不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