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创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析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高枫 日期:2010-03-22 浏览
    2009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区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是国家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我区抓住机遇,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组织职业院校参与“北部湾行”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促使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

    走改革路

    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共建协议签订后,在自治区政府领导下,自治区法制办、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积极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管理机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运行和学校人事分配制度,制定了系列政策性文件。目前,自治区政府已颁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奖优扶先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标准和评估验收办法》。自治区人大将《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列为2009年立法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草案稿)已通过自治区人大的预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项目推进计划(2009-2013年)》、《关于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通知》、《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9-2013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及管理办法》、《关于我区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正在拟制之中。

    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站在国家高度和宽度来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一是找到了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轨道上来的最佳载体。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目标、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捆绑推进,就能取得牵一发带全局的好效果。二是找到了化解体制性矛盾的最好办法。通过部区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探索和建设,广西发展职业教育的组织运作方式呈现出统筹资源促发展,攥紧拳头做大事的好态势。在教育部直接指导、推动下,职业教育从过去主要由教育部门推进转变为政府主导、部门合力、校企合作推进。在政府强化管理的前提下,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各负其责协调有效开展工作。三是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上实现系列创新,地方政府通过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走出一条教育与产业集聚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子,城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正在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新的亮点。南宁首府职教园区、柳州市工业职教园区、北部湾职教园区、崇左市国门职教园区等城市职教园区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柳州市工业职教园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万亩,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入驻中高职院校15所,在校生规模15万人,年完成职业培训20万以上人次。北部湾职教园区钦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项目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11.05亿元,入驻中职学校8所,在校生规模3万人,年均培训15万人次。崇左市职教园区占地534.9亩,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亿元。南宁市和北海市职教园区正处在开工建设中。

    打民族牌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广西广维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高度融合,小学校撑起了文化大产业。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创办于2000年元月,学校由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名誉校长,同时也是一所与张艺谋出任总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相配套并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艺术学校。学校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培养高素质表演型人才。学校采取“教学、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办学模式,以世界精品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学校为演出提供演员,演出又给学校提供教学资金,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然要体现民族特色,要办民族特色专业和学校,要倾斜和扶助民族学生,要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为此,自治区启动民族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目标是建设15所民族特色学校。

    民族特色学校是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功能、举办民间传统工艺、民族文化艺术专业的学校。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如壮锦、绣球、民族饰品、壮药、民族艺术、民族旅游产品等,培养民间工艺技能人才、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依托特色专业开展技艺、展示技艺以及艺术创作的活动。向社会及群众提供原始资料、实物、场所,带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自治区将着力把民族特色学校打造成自治区示范学校,在创设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程项目中对民族特色专业和学校给予倾斜性安排,努力建成一批培养能力强、理念和思路新、有鲜明办学特色并形成品牌的民族学校和民族专业。

    出能力招

    近几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均高于95%,能保持较高就业率,靠的就是学生技能作保障。职业学校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指标。建设试验区,根本就是抓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学生实用技能培训。这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根本。为此,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工程和项目来保障能力建设。

    创设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目标是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创设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工程,目标是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实验学校,在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内涵、方式上进行试点研究;创设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目标是建设一批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使30万人口以上的县级农村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达到自治区要求。开展实施农业生产技术、农艺技术、特种动物养殖、种子生产与经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有机茶生产与加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桑蚕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建设。利用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扩大招收农民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份额;创设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全区德育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将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将中国文化融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试点;创设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建设创新工程,目标是形成与广西14+4产业集群相对应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扶持专门化学校创建专业品牌;创设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工程。目标是支持一批职业院校开展5年一贯制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连读试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与衔接,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广西特色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自治区全力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全区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2009年,全区中职招生31.2万人,实现了规模发展目标;2009年投入职业教育建设资金22亿元,校舍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共有460个,实现了办学条件改善目标;两年来,自治区投入师资培训经费1700万元,培训专业教师近1万人,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2008年至2009年春季学期,自治区共完成中职国家助学金109.8万人次的资助任务,对六类人员下达特殊资助经费6000万元,对特殊专业下达第三年学费资助经费1886万元,同时还安排了1000万元政府奖学金,实现了职业教育扶贫目标;自治区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由外出劳务输出型转向服务当地产业,增加涉农专业,由面向区内服务转向面向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实现了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目标。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0万人以上,为服务广西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