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赵为粮 日期:2009-12-15 浏览
    记者: 您认为保障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赵为粮:从整个大系统讲,个人认为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和社会的评价和认识, 特别是社会用人方面的机制。从学校方面讲,师资是第一位的,投入也非常重要,基本条件也很重要。

    如大学毕业生或者硕士有相对较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老百姓对其比较尊重,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大学本科院校,而不是职业学校,因为技能人才没得到应有的尊重, 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记者: 您认为影响职业教育发挥特色和优势的因素有哪些?

    赵为粮: 最根本的在于经费的投入和师资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领导的重视,若有这几个因素,职业教育没有办不出特色的。

    记者: 您认为家长和学生最在乎职业教育哪些方面?

    赵为粮:家长最在乎孩子毕业后能否找到体面的、满意的、稳定的工作,学不学到东西实际上是以能不能找到工作为检验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加德育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讲, 经费支持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基础条件的外在因素,很重要,但不能过分强调资助政策对职业教育会带来多大的作用,上学的结果很重要。

    职业教育绝大多数群体有资助比没有资助更好,但是资助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这些孩子能否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而且这个工作能体现他们的价值, 真正体现他们作为技能型人才应该得到的社会尊重。而目前,技术工人即使考上高级工或技师, 工资待遇还是不如大学里的助教或讲师。

    现在从社会分配制度和用人机制上不重视职业教育,国家要从用人机制上改变,要把人才培养结构分布分析清晰,做好调整。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高级人才,但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略高于普高的方向是对的, 这种认识在高层比较容易统一,但在家长的认可度低,家里再穷都希望孩子上大学。中职生作为普通劳动者,若工资能和没有技能的大学生相比大体相当,社会就不会这样。在欧洲和美国, 家长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非得上大学,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价值取向,而我们的取向唯一的就是上大学。

    记者: 您认为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赵为粮:工作待遇低,毕业后受到很多约束,甚至中职生都不让上高职。

    记者: 您认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赵为粮:最基本的还是改变我们的用人机制,调整用人的价值取向;从另一角度讲,提高职业教育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师资水平,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同时,让企业和行业有效承担起举办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一般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动机制叫政府推动、企业联动、学校发动,而在中国是政府发动、学校推动、企业联动,而企业联而不动, 没有企业内生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希望通过立法确定企业必须使用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技术的人, 把职业教育变成企业内在的内生的行为,而不是外在的,一种嘱咐或压力。要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重庆建立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 有效缩短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需求, 增强企业办好职业教育的动力,形成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

    从国家层面解决用人机制上的问题,《劳动法》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但是中国的企业多数没有做到,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也能上岗,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职业教育能不能热乎有很大关系,这比教育内部提高吸引力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