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访湖南省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欧阳河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就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不但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利益的调整和安定。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既涉及教育内部,也涉及教育外部。首先,从内部来说,就是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教学的吸引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尤其是农村的中职,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学生不想上职业学校,中高职总是想升格。
其次,从外部来说,职业教育毕业生从事的工作,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整体上比较低。在10 个社会阶层中, 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中低阶层的工作,与中高阶层人士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家长和学生都希望从事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 导致读职业院校成为无奈的选择。
第三,教育的立交桥没有真正形成。虽然我国中职学生可以升高职, 高职的学生也可以考本科大学或者研究生,但就教育的整个体系来看,职业教育够转到普通教育的难度还很大。在国外就不一样,国外有“第四级教育”,即普通教育毕业生经过一年半载的技能培训,能够考上职业学校。职业院校学生若想考普通学校, 经过一年或半年的文化补习,也有机会考上。而在我国,并没有类似于“第四级教育”的这样一个层次,而且互通的立交桥也还没有形成,所以一旦进入职业教育,就基本上只能从事中低阶层工作,人不能往高处走,职业教育就更加没有吸引力了。
最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
以上4 个原因, 导致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其具体表现是:一是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许多学生不愿学。二是许多教师不愿教,职校教师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也不如普通高中的老师那么自信。
三是到了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县级政府那里,真正愿意办职业学校的比较少,有的县办了七、八所普高,却只有一所不景气的职业学校。最后,企业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现在职校生的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对口就业率比较低,这也表明职业教育一些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存在问题。
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我有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政策可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是有吸引力的。比如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97 年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前,读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就非常有吸引力。当时只有成绩好的初中毕业生才能上普通中专或技工学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后,由于不包分配,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 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扩张,吸引力反而下降了。
第二个判断, 就是社会上各种职业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差别很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办学条件相当,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能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但只要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只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吸引力要大体相当就还比较困难。我国现在的情况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而两者的吸引力差距还很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现在是工业化中期,我相信再过10 年、20 年,职业教育吸引力会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吸引力大体相当之日, 也就是我国教育结构和体系比较完善之时。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我提6 点建议:
第一,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这是从根本上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最重要的方面。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有4 个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是要增加投入。国务院有决定,要求省市一级政府制定当地生均经费标准,举办部门按生均拨款,但过去了好几年,没有几个省份贯彻执行。很多高职拨款的基数还是1996 或1997 年的标准。学校升格了, 扩招了,经费却没有明显增加,导致很多学校靠学费生存,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非解决不可。二是解决好企业参与办学的问题。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制度保障。远离企业、行业办不好职业教育,违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理想状态是企业办学的比例超过50%,逐步做到以企业办学为主。
不由行业、企业办的学校, 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学生到企业实习有制度保障。三是把课程和教学改革搞好。要着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课程,并使之中国化;另一方面也绝不能忽视对现有的课程完善或提升。现在有一种偏向,一讲课程改革,就讲国外如何如何,忽视、甚至歧视我们自己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国外的东西不是不好,但中国国情不同。比如,我们引进过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课程,但是这么多年来,即使试验时有领导的重视,有国外的援助,有经费的支持,有专家指导,花了很大力气才能成功。但试点工作一结束,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延续下来的少之又少。这说明我们的条件还不是很具备。他们的职业教育是后工业社会的职业教育,而我们的还是工业化中期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学校里面的生均经费远远低于他们,这种现实谁也无法超越。也许我们有几所学校能够实施外国的课程,但在全国铺开,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类型那么多,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别那么大,大多数学校还是实施不了。而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要解决的是大多数学校的问题,因此应重视对我国现有课程的改进和提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60 年的职业教育办学中, 在课程建设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多少年来多少人想打破学科课程为什么打不破? 说明这些课程有存在的价值,适合中国国情。事实上,所谓的“中专课程”
并不是所谓的学科型课程, 而是理论实践结合、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如果对现有的课程加以改进, 可能比直接引进国外课程更经济、更有效,更容易成功。四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在校学习必须保障。现在职校生在实习即打工,即找工作,把实习与就业混为一谈,没有毕业就就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很大的问题,主管部门对这种教育教学“短斤少两”的不端行为不能熟视无睹。国家应禁止企事业单位接受在校生就业。顶岗实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的任务还是学习,不能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在实习期间就开始工作。学制是几年, 学校就应该提供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服务。企业要使用毕业生,但不能使用在校生。总之,作为一个从事职业教育20 年的研究者,我有这样一个愿望: 希望老百姓的子弟既可以上优质的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学, 也可以上优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能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对于未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安定和谐等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要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接受职业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既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三、五个月,一周或几周。让全社会接受普通教育之后没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对全体人民全覆盖。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伟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发展职业培训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办职业教育单纯只用学校教育的形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尤其在农村,一方面有很多农民要学技术,但又不愿意接受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间、地点都要以需求为导向,不能按部就班。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的个别需求,则要重视职前职后结合、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并重视学徒制。因此,职业教育就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第三,拓宽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立交桥。在我国,“立交桥”是有的,问题在于通而不畅,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为6 级,中职是第三级教育,高职是第五级教育。我们缺第四级教育,即高中后和大学前教育,其学习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职普沟通的立交桥光有横纵两个方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个弯道,第四级教育实际上就是这个弯道。庞大的教育体系应该也有这样一个弯道,才能保证立交桥的畅通无阻。
第四,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在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上, 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应该有些差距, 适当的差距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差距太大会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 导致中低阶层的工作谁也不愿意去学或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这也就等于为社会中低层培养第一线工作者。把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中产阶级的比例提高了,才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并保持社会稳定。
第五, 对入学和就业困难的群体给予扶持或者培训援助。首先在农村的中职实现免费,然后再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免费。对当前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和初中后没有升学的学生的培训, 国家应该出资给予补助。
第六,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多宣传劳模和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将职业教育界老前辈和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以及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事件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使职业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既涉及教育内部,也涉及教育外部。首先,从内部来说,就是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教学的吸引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尤其是农村的中职,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学生不想上职业学校,中高职总是想升格。
其次,从外部来说,职业教育毕业生从事的工作,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整体上比较低。在10 个社会阶层中, 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中低阶层的工作,与中高阶层人士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家长和学生都希望从事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工作, 导致读职业院校成为无奈的选择。
第三,教育的立交桥没有真正形成。虽然我国中职学生可以升高职, 高职的学生也可以考本科大学或者研究生,但就教育的整个体系来看,职业教育够转到普通教育的难度还很大。在国外就不一样,国外有“第四级教育”,即普通教育毕业生经过一年半载的技能培训,能够考上职业学校。职业院校学生若想考普通学校, 经过一年或半年的文化补习,也有机会考上。而在我国,并没有类似于“第四级教育”的这样一个层次,而且互通的立交桥也还没有形成,所以一旦进入职业教育,就基本上只能从事中低阶层工作,人不能往高处走,职业教育就更加没有吸引力了。
最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
以上4 个原因, 导致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其具体表现是:一是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许多学生不愿学。二是许多教师不愿教,职校教师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也不如普通高中的老师那么自信。
三是到了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县级政府那里,真正愿意办职业学校的比较少,有的县办了七、八所普高,却只有一所不景气的职业学校。最后,企业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现在职校生的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对口就业率比较低,这也表明职业教育一些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存在问题。
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我有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政策可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是有吸引力的。比如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1997 年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前,读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就非常有吸引力。当时只有成绩好的初中毕业生才能上普通中专或技工学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后,由于不包分配,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拉大, 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扩张,吸引力反而下降了。
第二个判断, 就是社会上各种职业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差别很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办学条件相当,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能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但只要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只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吸引力要大体相当就还比较困难。我国现在的情况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而两者的吸引力差距还很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现在是工业化中期,我相信再过10 年、20 年,职业教育吸引力会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吸引力大体相当之日, 也就是我国教育结构和体系比较完善之时。
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我提6 点建议:
第一,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这是从根本上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最重要的方面。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有4 个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是要增加投入。国务院有决定,要求省市一级政府制定当地生均经费标准,举办部门按生均拨款,但过去了好几年,没有几个省份贯彻执行。很多高职拨款的基数还是1996 或1997 年的标准。学校升格了, 扩招了,经费却没有明显增加,导致很多学校靠学费生存,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非解决不可。二是解决好企业参与办学的问题。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制度保障。远离企业、行业办不好职业教育,违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理想状态是企业办学的比例超过50%,逐步做到以企业办学为主。
不由行业、企业办的学校, 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学生到企业实习有制度保障。三是把课程和教学改革搞好。要着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课程,并使之中国化;另一方面也绝不能忽视对现有的课程完善或提升。现在有一种偏向,一讲课程改革,就讲国外如何如何,忽视、甚至歧视我们自己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国外的东西不是不好,但中国国情不同。比如,我们引进过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课程,但是这么多年来,即使试验时有领导的重视,有国外的援助,有经费的支持,有专家指导,花了很大力气才能成功。但试点工作一结束,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延续下来的少之又少。这说明我们的条件还不是很具备。他们的职业教育是后工业社会的职业教育,而我们的还是工业化中期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学校里面的生均经费远远低于他们,这种现实谁也无法超越。也许我们有几所学校能够实施外国的课程,但在全国铺开,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类型那么多,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别那么大,大多数学校还是实施不了。而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要解决的是大多数学校的问题,因此应重视对我国现有课程的改进和提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60 年的职业教育办学中, 在课程建设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多少年来多少人想打破学科课程为什么打不破? 说明这些课程有存在的价值,适合中国国情。事实上,所谓的“中专课程”
并不是所谓的学科型课程, 而是理论实践结合、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如果对现有的课程加以改进, 可能比直接引进国外课程更经济、更有效,更容易成功。四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在校学习必须保障。现在职校生在实习即打工,即找工作,把实习与就业混为一谈,没有毕业就就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很大的问题,主管部门对这种教育教学“短斤少两”的不端行为不能熟视无睹。国家应禁止企事业单位接受在校生就业。顶岗实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的任务还是学习,不能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在实习期间就开始工作。学制是几年, 学校就应该提供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服务。企业要使用毕业生,但不能使用在校生。总之,作为一个从事职业教育20 年的研究者,我有这样一个愿望: 希望老百姓的子弟既可以上优质的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学, 也可以上优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无论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能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对于未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安定和谐等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要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接受职业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既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三、五个月,一周或几周。让全社会接受普通教育之后没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对全体人民全覆盖。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伟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发展职业培训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办职业教育单纯只用学校教育的形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尤其在农村,一方面有很多农民要学技术,但又不愿意接受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间、地点都要以需求为导向,不能按部就班。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的个别需求,则要重视职前职后结合、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并重视学徒制。因此,职业教育就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第三,拓宽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立交桥。在我国,“立交桥”是有的,问题在于通而不畅,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为6 级,中职是第三级教育,高职是第五级教育。我们缺第四级教育,即高中后和大学前教育,其学习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职普沟通的立交桥光有横纵两个方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个弯道,第四级教育实际上就是这个弯道。庞大的教育体系应该也有这样一个弯道,才能保证立交桥的畅通无阻。
第四,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在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上, 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应该有些差距, 适当的差距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差距太大会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 导致中低阶层的工作谁也不愿意去学或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这也就等于为社会中低层培养第一线工作者。把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中产阶级的比例提高了,才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并保持社会稳定。
第五, 对入学和就业困难的群体给予扶持或者培训援助。首先在农村的中职实现免费,然后再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免费。对当前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和初中后没有升学的学生的培训, 国家应该出资给予补助。
第六,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多宣传劳模和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将职业教育界老前辈和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以及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事件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使职业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