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京华时报》报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行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做起。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将职业教育办成一流的教育,更需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
应该说,无论是在政策引导上,还是在财力支持上,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可很多地方的职业教育发展仍呈现疲软和不景气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整体调控,未能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保持齐头并进的积极推进。
例如,很多地方的低分学生不愿意上职业学校,因为他们可以凭借多交钱去上普通高中。地方政府在招生计划分配和调控方面,并没有对普通高中招生数量进行宏观限制,对职业教育进行数量鼓励。在教育利润面前,不少地方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往往“悬空”。
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落实不力,加重了“就读职业学校就是没出息”的社会认同,削弱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积极动力。
不少地方领导还缺乏“立足职教,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人才战略意识,更上升不到“职业教育发展就是中国制造的后备军”的高瞻远瞩意识。这是一种教育短视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观念错位。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意识。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成一流的职业教育,必须先有一流的教育环境、教育师资、教育观念等,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奖励、政策优先,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办成“花园学校”,让职教教师得到较好的经济待遇,让职教学生得到幸福感和满足。以上所说各方面,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其次,要摆脱既得利益思维,为职业教育提供坚强的政策后盾。地方政府不能淡忘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免费措施,将招生计划及时调整转移到职业学校,争取为职业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
“有资料显示,德国青少年在完成9至10年的义务教育后,只有30%的学生会选择升入普通高中继而接受大学教育,其余70%左右的学生则会选择各种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再次,地方政府更应具备教育公民意识和远景发展意识。造就优秀的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国家责任,更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应将培养技能人才上升到建构技术大国的高度,造就更多尖端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人才可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