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校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让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实践,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教育的初探。在科技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要丰富科技实践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技能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成就感,使他们在探究中发现,在实践中应用。三要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科技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组织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性
当前我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正重点倡导创新教育。我们职业学校如何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做好素质教育这篇文章呢?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直接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希望我们的毕业生“上岗即能顶班,顶班即能生产,生产即能创效”。因此他们的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企业的兴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通过这几年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实践,我就在科技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谈我的所思所想所干。
1、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质疑,以疑促思,寻找科技制作的切入点。
前几年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几乎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接受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地识记,很少有思考的空间。上课时踊跃发言的少了,提出问题的少了,提出创新性问题的就更少了,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一步步扼杀孩子固有的天性和灵气。联想到我自己,对于思想相对成型、知识底子相对较薄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尤为必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培养问题意识,鼓励质疑,以疑促思。培养问题意识,即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独立性和富有挑战性的人格倾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些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人思维活动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也曾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特别对青少年,他更加明确的指出:“这种精神比考试得高分更重要。”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做出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其多提问题,以疑促思,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知识的教学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6年,我班一名住宿的学生离开宿舍锁门时,把钥匙留在钥匙孔内结果宿舍失盗,在对学生进行防盗教育时,我就引导并鼓励学生:如果在门上安装一个忘拔钥匙报警装置,此事件不就有效避免了吗?大家能否根据自已的专业设计一个忘拔钥匙报警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热情高涨,纷纷加入不同的设计小组。在设计过程中他们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向老师求教,有的通过互联网寻求答案。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继续进行攻关研究。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不但熟练掌握了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等常用电子元件的质量检测,而且深刻理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简单地应用。其中慕永耀同学的作品参加威海市科技创新比赛,荣获高中组一等奖。这种以做促学的教学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远远不可能达到的。
2、在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愤”而“启”、由“悱”而“发”,进行科技活动的初步尝试。
人的思维能够在解决一些创造性问题的时候逐步提高,因此我在技能教学活动中不放过一切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将“行”与“思”有机结合成整体。要做到这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切理论的基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感知材料的升华,我们周围存在着与人自身相关的各种因素,并彼此构成了各种复杂的关系。《电工学》这一学科本身就是这一关系具体的体现。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电工教师更应特别注意学生对这些感知材料的挖掘和积累。在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构成鲜明而确切的表现后,教师应启发学生把感知材料进一步抽象为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用内化的知识、观点和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地达到由“愤”而“启”、由“悱”而“发”。
有人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的萌芽。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探究式思维体系,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教学中我便注重多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引领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探究中发现,在实践中应用。有意识地发展和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情景的设立,并不意味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相反地,我是充分地信任学生,给他们充分活动的余地,让他们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电工实验可以说是给学生动手动脑的大好时机。教师可以指导、启发学生,依据实验最基本的原理,小心谨慎而又不受束缚地加强手与脑的结合,使学生所感知的课本知识得到验证,进而升华为理论,使抽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发展以至创新。我的学生毕路宽,在做电动机降压启动实验中依据工作原理,按自己的思维对电路进行研究改进,我并未加以批评,而是正确的启发引导他根据自身实际操作的经验、体会写出了“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一文,该文获得机电教研组教师的一致好评。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瞬间的火花,鼓励其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而不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无情地扼杀。
3、在备课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突出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开阔科技活动的视野。
现行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材大多还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介绍知识的发现过程,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课本有用吗?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重组,适时加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例进行教学。如在讲《电子技术》课时我根据课本内容适时地介绍了多路抢答器、声光控开关、音乐彩灯等简单实用电路,并且指导学生进行了散件组装。这样一来不但否定了“知识无用论”,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也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知识视野。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适时地进行“诱导”,并及时地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解题思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从启迪培养创新思维的角度入手培养创新能力。
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科学史的教学同样重要。因为科学史记录了许多科学家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汇集了许许多多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借鉴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以研促学,以学导研,提升科技活动的层次。
所谓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就是围绕某个课题(比如纳米材料、数码技术、电子应用等)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或解答相关的问题。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形式,特别适合大中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由学生设计选题,教师从中选出较适宜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2007年,我设计了一个“家庭燃气灶使用安全”的课题,让学生开展当燃气灶意外熄火时进行安全补救的措施设计。同学们对这个选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向老师请教,个别同学甚至于通过电子邮件向有关专家求助,最后他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进行了汇报交流,写出了颇有见地的科普小论文,并设计制作出了各有千秋的熄火报警装置。其中鞠磊同学制作的“熄火报警器”获得了威海市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山东省科技创新比赛三等奖。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但完全掌握了电子线路的有关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同时,我在这次活动中也受益非浅。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创新性的设计也令我叹为观止,有些学生的作品,是我设计这项活动前没有预料到的。长期开展这项活动,能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会逐步提高。
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和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策划者、承担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必须尽快地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理论性实践性皆强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和升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把他们塑造成富有创造力、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新生代。
参考文献:
[1] 韩荣珍老师谈科技活动指导体会、科学教育网、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