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系列:有色金属行业人才何去何从
来源: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 日期:2013-10-23 浏览
  直走还是转弯 有色金属行业人才何去何从
  陷入“最难就业年”的漩涡,有一群人求职似乎格外“纠结”。他们抱怨“专业冷门、待遇太低、条件艰苦”甚至“不好讨老婆”,四年的专业弃之可惜,食之难咽,游走于一般人熟悉又陌生的行业边缘,而他们又是当前我国坚持走特色新型化工业道路上社会和企业亟需的重要人才。直走还是转弯,听他们———有色金属行业人才求职路上的心声与故事。 艰难的“回家”之路   “毕业回老家找份工作”———这样朴素的想法,在有色金属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心中更加强烈。“只要在湖南,私企或民营企业都行”,湘潭妹子张琴在贵州大学一待就是七年,为了能在湖南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研三期间她疯狂海投简历,她告诉记者,“如果中了哪一家,回家就不会失业了。”而这期间只要有面试通知,她都会回湘一搏。本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人才招聘会上,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成了张琴的备选。在本报关于有色金属行业人才需求与求职意向调查问卷中,40%的求职者将“工作地理位置上的方便程度”当作了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60%的行业企业认为引进人才困难的最大原因是“背井离乡”。“你愿意去贵州铜仁工作吗?”这是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涛面试问题清单里的头个问号。王涛介绍道,地点的偏僻性也考验着求职者对工作的规划程度,如果对方对于工作地点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或答复,则基本可以肯定其很难稳定下来。校园招聘是王涛所在企业揽才的重要渠道,当地贵州大学便是主战场,今年也不例外,其中“当地人或是希望回老家工作的大学生”再次成为新生力量中的重要成分。   除了本科毕业后踌躇于一线工作地点的选择外,考研成了有色金属相关专业学生的另一重要出路。相比去偏远山区做采矿冶金工作,研究生选择的余地似乎更大。谢瑞笑称自己也算是“一条道走到黑”了,从当初被调剂到采矿工程专业后的灰心到现在淡然接受,面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带有一点认命的意思“本科同学中80%以上属于被调剂生,被选择的结果就是毕业后近一半人主动转行,或频繁换工作,去往北上广发展。不想转行也不愿去边远地区工作的人就组成了我们读研大军。”他对被选择的专业已经没有了抱怨:“反正总能找到一份工作”。出于对“地点恐惧症”的缓解,江西万泰铝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应兆云表示,公司本地人占员工的绝大部分,但为了避免企业过于本地化,他也希望更多省外应聘者能加入公司大集体,应兆云告诉记者,对此,他们通过建立周边娱乐设施、打造相应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希望能让员工以厂为家,削弱工作地在择业时的消极影响。   环境恶劣成转行诱因   见到袁华清时,这位90后如职场“老鸟”一般向记者总结了“他们这行”的行业特征,“工作现场环境差,条件艰苦,长期下来对身体是种摧残,能坚持下来的凤毛麟角。”袁华清是去年毕业的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经朋友介绍前往南京某有色金属企业工作,然而在生产一线才撑了2个月便已“忍无可忍”的他向公司申请调往调度部门,哪怕工资低一点。在薪酬上退让的背后,华清称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保护,“像我们做稀土冶金的,长期接触强酸强碱的环境,有些同事才待半年,头发就已经被腐蚀变黄。”华清的顾虑也被父母提及,即便家里迫切希望其转行,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专业,如果就这么放弃“实在可惜”,而更现实的原因是冶金工程这个“吃香”的专业在找工作时总能屡试不爽,华清告诉记者,想找个双休的工作,给自己两年的时间,利用休息时间给自己充电并伺机转行。   在转行的庞大队伍中,杨波算资深。七年有余的网络编程生涯,谈起专业出身,总能让旁人诧异不已。2004届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杨波的同班同学中,迄今为止还在坚守的不足三分之一。当初校园招聘时同学们欣喜地与企业签下合同,而实际生产环境却比想象中更加“难熬”。囿于毁约的代价,杨波在电池材料生产线做了两年现场管理员,因为受不了金属粉尘对肺日积月累的污染,自学互联网编程至今。   随着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冶炼产能过剩等矛盾日益突出,行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均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人才的汇聚对行业的发展在当前显得弥足珍贵,可是工作环境却总免不了成为人才引进的“拦路虎”。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薪酬主管吴晋杰坦言,公司对从事电解铝、氧化锌、采矿、铝土矿、煤矿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大,但招人仍是“老大难”,“我们的行业决定了工作环境,大部分求职者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我们人才储备力量的主力军,而他们却更愿意选择办公环境好的地方,追求体面的工作印象。”这一点,广西某行政管理部部长也有微词:“冶金、采矿等工作不仅地方偏远,有时也难免因工作需要长期派往小岛国家,能在这行坚持下来也是对人一种极大的考验。”   徘徊在门外的“有色女”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所有制形式百花齐放,股份制和私营企业更是后来者居上盘踞行业一席之地,但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仍然是众多求职者的初衷和目标。此次问卷调查显示,75%的应聘者将国企或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而选择私企或民营企业的不足5%。作为中南大学新能源材料的首届应届毕业生,也是全国首开的本科专业,郭槐和同学们自然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江湖有言,中国做电池的80%都来自中南大学,而这一专业的开设也正符合了社会对相应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郭槐告诉记者“我们专业就业不愁,但能选择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产业规模小,这与我国电池材料工业行业刚起步有关。”班上25个同学中转行做电子、电路,去国企或大公司的不在少数。除此之外,专业对口的工作不能排除的爆炸危险也让女生望而却步。   同样“毕业后能进国企”是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采矿专业颜飞飞和同学们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重要理由,皆因“更有保障”。可是现实却由于性别原因让她们处处碰壁。为尽早把自己“嫁出去”,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颜飞飞有过三次求职经历,均因自己是女生而以失败告终。有色金属企业招聘公告上“仅限男性”字样在颜飞飞看来很扎眼,但孙建伟看来却早已习以为常。“选矿上山,地质下井,这样的事情让女生做本来也就不人道。”在他采矿工业专业班上90个人中女生仅仅3位,其中2位已经保研。而在同专业的师兄一届,48个人中女生也只有2位。在学校被当做宝的她们投身求职场却受不到对等的关注。在本报的问卷调查中,90%的受访者表示女性在有色金属行业求职或工作中有限制性。对此,山东华宇铝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赵晓华告诉记者,“由于行业性质和工作条件,女性的适应性和抗压性相对较弱,岗位流动相对也比较大,倾向男生并不意味着给女生关上了一道门,相反她们可以选择研发或设计类工作。读研或许是她们在给自己创造另一扇门。”